《聆聽是甚麼?》(七)

[溝通的動機] 研究「溝通」,怎能不研究「溝通」的動機? 「溝通」的動機不外下列這幾種: ☆  一方意圖讓另一方的情緒得以發洩。 ☆  一方意圖讓另一方覺得被接受、覺得被了解。 ☆  一方意圖幫助另一方克服心理或心靈上的困境。 ☆  雙方只是想交換思維,互相學習,互相激勵。 ☆  雙方只是想互相娛樂對方。 ☆  一方意圖探詢對方的看法,向掌權者打小報告。 ☆  一方意圖找出對方的弱點,以作出對自己有利的部署。 ☆  一方意圖探詢對方的看法,以作出對自己有利的部署。 「討論」應該是一種「溝通」。 然而在一般中學中英文科的小組討論裡, 由於可能要計分,於是「溝通」的動機改變了: ☆  一方意圖說服另一方。 ☆  一方意圖告訴另一方自己是優秀的。 ☆  雙方皆有意圖說服對方。 ☆  雙方皆有意圖表達自己的「口技」是優秀的。 所以經常出現打斷別人發言或壟斷發言。 於是有人認為「溝通」只不過是一門技巧, 不在乎道理有幾強,只在乎打分的人是否滿意, 表面上看來頗有道理,因為遊戲的規則改變了。 小組討論究竟是鼓勵那一種或那幾種動機呢? 小組討論重視禮貌, 而似乎最後三個動機都容易產生禮貌的問題, 所以考評局常常指出: 考生務須注意說話和討論時的禮儀及態度。 半理性的溝通常見,但理性的溝通極為罕有。 不知為何,我們竟然相信真理是服膺於禮貌的, 所以蘇格拉底的一步緊接一步的哲學接生術, 是極度不禮貌的行為, 因為霸佔了其他考生發言的時間,屬於壟斷發言。 我們喜歡的是好像詠春拳那般的「寸勁」, 能夠立即將對方 KO。 礙於評核員的思考水平, 一般不會懂得欣賞用一句平淡有力的說話, 將對手 KO 的考生。 所以不少考生只要面皮夠厚,可以當自己根本沒有輸。 至於在中學的辯論比賽中, 我們一向喜歡雄辯滔滔的人,歧視寡言的高手, […] Continue reading →

《聆聽是甚麼?》(六)

[同智心] 你明白對方,對方不明白你,有沒有可能「溝通」? 與人溝通,卻令自己越來越蠢,甚至患上智障, 又是不是「溝通」? 愚蠢人傾向於「獨白」, 只有愚蠢人和愚蠢人「物以類聚」, 他們之間才可以有「溝通」! 和愚蠢人討論,甚至爭辯,怎可能是一種「溝通」? 有人說,不要同一個傻瓜爭辯,否則除了浪費時間之外, 別人會搞不清到底誰是傻瓜。 這又是否廢話? 三四流心理學家的廢話,我們已經聽得太多了。 別告訴我你有心理學博士學位, 你只需要「露一露」你的腦,但千萬不要露出你的馬腳。 關於溝通,當一位年長的智者面對有限的餘生時, 會作出不同的反應。 美國詩人 May Sarton 在大約六十歲時曾經這樣說: any  meeting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is  collision  for  me  now. It  is  always  expensive, and  I  will  not  waste  my  time……. it  is  a  waste  of  time  to  see  people who  have  only  a  […] Continue reading →

《聆聽是甚麼?》(五)

[溝通] 「溝通」這個課題十分複雜。 簡而言之,沒有愛,會是怎樣的「溝」? 明明心中沒有愛, 口裡及行動上卻故意讓對方誤會你「愛」他, 會是怎樣的「溝」? 無論是聆聽者還是訴說者, 真和誠都是給予對方最重要的第一印象! 沒有真和誠,不願意打開心窗, 會是怎樣的「溝」?會是怎樣的「通」? A  lot  of  trouble  would  disappear  if  only people  would  learn  to  talk  to  one  another honestly  instead  of  talking  about  one  another. 沒有清晰的頭腦,會是怎樣的「通」? 對方清楚地說出來的東西你完全不明白, 卻說自己十分了解、感同身受,並且讚不絕口, 會是怎樣的「通」? 「溝通」,除了「同理心」之外, 是否還要有「平等心」和「同智心」? 所以關於友誼,有這樣的說法: Don’t  walk  too  far  in  front  of  me, I  may  not  follow. Don’t  walk  to  far  behind  of  […] Continue reading →

《聆聽是甚麼?》(四)

[ 話題及信息  Topic & Message ] 「話題」其實也是聆聽過程裡重要的一環。 許多「聆聽者」根本不熟悉某些重要的「話題」, 但又不肯承認,於是就濫用所謂專業的工具, 希望引導對方只談對方的情緒, 例如「我明白你的心情」、「我體會你的感受」之類。 其實應該加一句「其實我在這一方面並沒有認識」, 這才算是專業! 正如香港在2003年 沙示 SARS 期間,西醫應該對病人說: 「其實我們並不認識這種病,還未知是甚麼病毒引起, 你是否願意做我們的試驗品,試一試我們的新藥?」 不要以為筆者在說笑,I  do  mean  it, 因為自稱讀科學的香港人太不尊重科學精神。 很多時「話題」一涉及哲學及精神的範疇, 一般心理學家都無能為力, 所以不妨說一句: 「我並不認識這個課題。對不起,恕我無能為力」, 不扮演專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這才是專業的精神! The  only  wisdom  we  can  hope  to  acquire  is the  wisdom  of  humility :  humility  is  endless. ( T.S. Eliot ) 「訴說者」所提出的問題,有時會帶來的深層意義, 包括政治、社會,文化及哲學各方面的意義。 低層次的「聆聽者」未必能夠領悟出這麼多的涵意。 理想的「聆聽者」才有能力做到「上善若水」的境界: […] Continue reading →

《聆聽是甚麼?》(三)

如果教育制度成功,民智大開,「溝通」是這麼容易, 找到「溝通」的對手又是這麼容易, 找到有興趣「溝通」的對手又是這麼容易, 找到有時間又有興趣「溝通」的對手又是這麼容易, 我們還需要真正的溝通專家嗎? We  need  people  in  our  lives  with  whom we  can  be  as  open  as  possible.  To  have real  conversations  with  people  may  seem like  such  a  simple,  obvious  suggestion, but  it  involves  courage  and  risk. ( Thomas Moore ) People  who  have  trouble  communicating should  either  shut  up  or  pay  for  listeners. ( Jason […] Continue reading →

《聆聽是甚麼?》(二)

It  takes  a  great  man  to  make  a  good  listener. ( Arthur Helps ) [ 聆聽者 Listener ] 由於生活急速,所以願意花時間的業餘「聆聽者」越來越少, 由於社會不重視哲學,教育界不重視生命教育, 不明白聆聽能力和思考能力息息相關, 所以願意及有能力溝通和交流的朋友亦越來越少, 結果一般人只能夠求助於收費並不便宜的專業「聆聽者」。 由於社會一向不重視嚴謹慎的思考,不重視對真理謙卑, 所以很多只具備半桶水思考能力,自我感覺良好, 只有幾張專業文憑,但卻非常自負的專業「聆聽者」越來越多, 而具備實力的專業「聆聽者」則越來越少! 專業「聆聽者」當然要具備細心和耐性兩大條件。 優秀的專業「聆聽者」除了要有能力認識自己及管理自己之外, 更需要具備「宗教精神」:真、誠、愛心和智慧。 ☆  在心理學和輔導學的層次上, 專業「聆聽者」需要具備「做知己的能力」, 專業「聆聽者」要能夠聽出「訴說者」真正的意思, 能夠聽出「訴說者」的情緒, 能夠聽出「訴說者」口裡未說出來的弦外之音。 有一些「訴說者」既想別人瞭解, 又想隱瞞有關的秘密,或者甚至是故意欺騙「聆聽者」, 所以專業「聆聽者」不單只要具備懷疑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還要具備情緒和心靈方面敏銳的洞察力, 才能夠辨別問題的關鍵。 ☆  在社會學和哲學的層次上, 優秀的專業「聆聽者」更要能夠聽出「訴說者」提出的問題, 其中所蘊藏著的深層意義, 包括政治、社會,文化及哲學各方面的意義。 因為「訴說者」可能代表著社會上一群人的想法, 並非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想法。 換句話說,專業「聆聽者」最好有能力做到《禮記。學記》 所說的「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It  seemed  rather  incongruous  that  […] Continue reading →

《聆聽是甚麼?》(一)

現代人講究「溝通」 communication, 有誰可以告訴我甚麼是「溝通」? 不是「溝通」的技巧,而是「溝通」的定義。 「溝通」的技巧,已經有很多專家們發表過, 但「溝通」的定義呢,是否不需要? 溝通,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能力。 溝通,也是除了宗教精神之外, 優良的個人人際關係所需要具備的能力。 溝通的能力,由兩種不同的能力所組成: 其一是聆聽的能力,其二是表達的能力。 在對話,演講和閱讀之中, 我們常常會聽到以下這些說話: You  look,  but  you  do  not  see. You  touch,  but  you  do  not  feel. You  eat,  but  you  do  not  taste. You  like,  but  you  do  not  love. You  laugh,  but  you  do  not  smile. You  know,  but  you  do  not  understand. […] Continue reading →

《做學問》(十)

做學問除了要學習如何問問題之外, 也要學習如何分析問題,尤其是概念的分析。 例如「文以載道」和「怨聲載道」中的道, 前者代表道理、思想,後者代表道路, 一個道字代表了不同的東西。 例如「相見時難別亦難」中的兩個難字,意思不相同, 前者的意思是困難,後者的意思是難分難捨。 例如空凳的空字和空降中的空字,意思不同, 前者表示凳上沒有人和物,後者表示從天而降。 由於有多種的用法,文字往往容易模稜兩可, 例如:老竇踢竇都是竇、趕客趕路都是趕。 其中的「竇」和「趕」兩個字都有兩個不同意思的用法。 西方人學習中文尤其困難, 例如:神經、正經、月經、日經、東經、正經, 這些詞彙中的「經」字也許都有不同的意思。 試舉一歷史上的例子: 美國立國的時候,慷慨激昂、侃侃而談「人人生而平等」, 當時的「人人」其實並不包括印第安人、黑人和女人。 我們只要知道所謂「人人生而平等」原來擁抱虛偽, 就明白釐清概念的重要性。 中國政客口中的「為人民服務」, 其中「人民」的定義似乎和美國立國時「人人」的定義, 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不想「眾生平等」成為一個口號的話, 就必須接受批判思維的剖析! 不知道在佛教裡,運用不夠清晰的口號算不算是惡業之一? 外國政客口中的「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聽起來十分悅耳,其實頗為複雜。 首先,所謂生存的權利往往故意隱藏了一些附帶的條件, 例如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1. 除了我們的敵人。 2. 除了替國內某些團體爭奪利益而入侵別人國家的士兵。 這些士兵的生存權利是一個或然率。 雖然這些士兵並非因為保衛國家而作戰, 但犧牲了的士兵也會得到「為國捐軀」的美名。 其次,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但外國人有生存得比其他人更好的權利, 而且絕對不需要特別的原因。 所以我們要爭奪更多地球上的資源。 所以我們要吸引全世界的精英留下來, 讓落後及愚蠢的國家發展得更緩慢。 所以我們要間接輸出污染。 所以我們會要求落後及愚蠢的國家開闢更多的養蜂場, 替我們生產蜂蜜。 所以我們會要求落後及愚蠢的國家在貿易中收取我們的貨幣, 然後用狂印鈔票的方法來讓我們的貨幣貶值, 合法地去行騙。 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國際」傳播媒介, 站在我們立場,替我們說話和宣傳的傳播媒介。 究竟要有甚麼條件才可以稱得上是國際傳媒? 香港政客口中簡簡單單的「為基層服務」, 可以代表各式各樣不同的目的和理念: ☆  […] Continue reading →

《做學問》(九)

問完大問題,重要的問題,關於整體的問題之後, 不妨問問小問題。 千萬不要輕視小問題,因為小問題的根源可能是大問題! 將來想讀心理學或社會學的學生必須留意。 試舉一例: 為甚麼不少高貴的晚裝裙要低胸、露背、露乳溝? 高貴如何定義? 時裝界推崇高達六吋的高跟鞋,一吋厚的胸墊, 動機是甚麼? 甚麼人可以代表時裝界說話? 為甚麼我們要聽這些人的意見? 為甚麼傳播媒介要報導他們的說話? 再舉一例: 有人說: 只有吸過毒的人,才有資格說出毒品的禍害。 只有殺過人的人,才有資格說不稀罕殺人。 不會武功的人,沒有資格寫武俠小說。 伯樂本身並非千里馬,不可能懂得千里馬。 不懂得玩一種樂器的人怎可能懂得如何欣賞音樂。 試論其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再小的問題,往往涉及定義的問題。 所以自己和別人的問題之中, 某些辭彙的定義絕對不能夠疏忽大意。 在學校裡參與辯論隊的同學,對此點應有所知。 有一本我認為是高中學生都應該到圖書館裡借來看一看, 有豐富漫畫插圖,關於思考的書, 叫做《 Taming  Your  Mind 》 , 作者是  Ken  Keyes,  Jr.  出版社是 Love Line Books。 這本書其後出了中譯本,叫做《馴服心靈》 (黃耀漢譯)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43372 這本書 p.11 中舉出了一個有趣例子: For  example,  Bob  had  fished  all  day  without  any  […] Continue reading →

《做學問》(八)

往往只有問大問題,問重要的問題,問關於整體的問題, 並且從根源開始思考, 才可以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個問題」, 也許亦同時解決了幾個附屬的小問題。 問大問題,才可以提升我們思考的境界。 而且大問題,遲早都要問。 只問小問題,容易顧此失彼, 甚至一有少少變化,解決的方法就前功盡廢! 一個人有了問大問題及從根源開始的「思考習慣」, 就容易看到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這是打算將來做學問的人極為重要的認知。 試舉一例: 「民主是甚麼?」是大問題。 民是甚麼?誰作主?照顧誰的利益? 「民主是否只得一種?」是大問題。 「一人一票」不但是小問題,而且可以破壞大問題。 如果只是解決小問題的話,既得利益者會阻撓你任何的修訂, 因為「一人一票」是訴諸數目,不是訴諸真理, 哲學上稱為為「訴諸群眾」或「訴諸當時受歡迎程度」 appeal  to  the  masses  或  appeal  to  popularity, 是一種思考上的謬誤; 「一人一票」講的是個人或團體當下的現實利益, 不一定是社會和公眾長遠的利益; 「一人一票」訴諸投票時的情緒多於深思熟慮的理智! 「一人一票」有沒有可能選出希特勒? 答案是:已經成為事實。 哲學和科學,雖然公開讓所有有腦的人參與, 但一向只是少數人的學問和遊戲, 絕對違背「一人一票」的概念,為何不會被時代淘汰? 為甚麼選舉不可以是「小圈子」? 「小圈子」就一定不能夠讓整個社會參與嗎? 「小圈子」就一定不能夠服務大部份人嗎? 為甚麼我們不用「一人一票」的方法去決定誰可以做醫生? 「一人一票」究竟是數字課題、心理課題,還是道德課題? 「一人一票」和「晒馬」是否相同? 在怎麼樣的情況之下,「一人一票」才是可行之法? 再舉一例: 由於近年來頗多年青人自殺, 幾條中學生和大學生都應該問一問自己的問題是: 對我來說,生存是否有意義? 如果生存似乎沒有意義,那麼生命是否有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為甚麼我會這樣想? 是否未經思考就接受了別人的想法? 生命的意義可以是甚麼? 生命的意義可以有甚麼選擇? 應否強迫所有人都接受同一種生命的意義? 又舉一例: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