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民主》(一)

What  luck  for  rulers  that  men  do  not  think. ( Adolf Hitler ) When  rich  or  ambitious  people  engage  in  wars, poor  or  foolish  people  are  the  ones  to  die. ( Jason Ling ) 通識教育科在訓練批判思維中的一個陷阱, 就是只懂得教學生分析「別人怎麼說」, 忽略了教學生返璞歸真,學習「根源思維」── 就是自己怎樣從根源開始去思考這個問題── 結果學生們的腦袋往往成為別人思考的遊樂場。 一旦「別人怎麼說」之中的這個別人, 包括了正反兩方面的別人,甚至三方面不同意見的別人, 我們就認為學生們已經明白甚麼叫做客觀, 我們就認為學生們已經學習到多角度思考, 我們就認為學生們已經初步懂得如何做學問。 能夠從多角度去思考就是批判思考嗎? 能夠從多角度去思考就是獨立思考嗎? 筆者想指出一點人人都應該知道的事實, 就是「制度是由人定出來的」。 優秀的制度在擬訂時,應該公開接受批判, 不能夠讓一小撮人來話事,亦不應該用人數來決定, 因為制度影響深遠,所以擬訂制度的動機非常重要。 如果擬訂制度的動機是出於對人民的愛, 那麼一個願意應用「根源思維」在制度之上, 不斷改善制度的社會就是表現出大愛! [個人方面:小愛照顧家人朋友,中愛由親及疏。] […] Continue reading →

《用「我的志願」教批判思維》(六)

[不立志又如何?] 「立志」一向都是褒義詞, 從正面去思考,一旦放寬了「立志」的要求, 就難以避免出現灰色的地帶。 如果一個人立志「及時行樂、活在當下」,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一個人立志「隨波逐流」,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一個人立志做「識時務」的俊傑,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一個人立志做「奴才」,做擇木而棲的良禽,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古代那些自宮入朝廷做太監,最後當上權傾朝野的宦官, 算不算是自小「胸懷大志」? 人一旦立了志,就會產生和志向有關之「思考」, 好的志向就會產生好的思想,繼而產生好的行動, 壞的志向就會產生壞的思想,繼而產生壞的行動, 不立志,隨波逐流,就會產生隨波逐流的行動,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如果一定要選擇, 那麼不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但「不立志」,不一定是一種選擇, 因為人不一定要「立志」。 不立志,隨波逐流,跟隨大眾的路線, 既容易結交朋友,又有安全感,有何不可? 及時行樂,不需要立志,又有甚麼問題? 立志,本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德課題! 如果不能夠由中國語文科老師來討論, 那麼就應該由負責德育、生命教育的老師來討論。 而高初中的德育怎可能不需要討論「宗教精神」? 沒有了「真和誠,愛和智慧」這些宗教精神, 就沒有了「信仰」,亦沒有了批判精神; 沒有了批判精神,就不會重視批判思維的鍛煉, 沒有了批判思維的鍛煉, 所謂德育或者生命教育就成為了一言堂, 成為了道德的灌輸。 一旦碰上了複雜的道德問題就自然醜態百出! 其實有多少和道德有關的課題不是複雜的? 也許香港的家長們應該重複思考再思考: 1.  香港中學裡的「批判思維訓練」究竟有多重要? 2.  如果我們相信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 那麼我們希望學校如何選擇和培育老師? No  teacher  […] Continue reading →

《用「我的志願」教批判思維》(五)

[認識自己] 即使我們放寬了「立志」的要求, 認為「立志」只不過是追求自己的「夢想」, 或者只是打算幾年內達到自己的一個「目標」, 但如果不認識自己的才能的話, 亦不能避免夢想變成空想的現象。 夢想的路,一旦缺少了智慧,固然容易走到盡頭, 才華的路,亦容易走到盡頭 ── 「志大才疏、黔驢技窮」就是盡頭! 只有心靈的路,才沒有盡頭,因為智慧無窮無盡。 其實「立志」對大部份人來說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首先,要「立志」就需要「認識自己」, Knowing  your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ll  wisdom. ( Aristotle ) 參考:「通識網」「哲學」一欄中的 《自我批判、內省》(一)《自我批判、內省》(二)《自我批判、內省》(三)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一)《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二) 但「認識自己」談何容易, 而且很多人都不喜歡「認識自己」, 因為「認識自己」往往需要內省和自我批判。 即使喜歡「批判思維」的人, 亦未必會喜歡去到「自我批判」的階段。 那麼那些不喜歡「批判思維」的人,將如何「立志」? 如果將「認識自己」的要求放寬一些, 只需要「立志」的人認識小部份的自己, 例如只著眼於認識自己的才能, 那麼只要所從事的工作並沒有嚴厲的性格方面要求, 「立志」就可以成為囊中之物, 不致會產生「志大才疏」的現象。 對很多人來說,董驃先生的名句大有用武之地: 「未來的事,未來再講。」 筆者再補充多一句:「未來的事,未來再想。」 如果「立志」要從整個人生去判斷, 根本就不是青少年可以做的事, 所以改變「志向」是完全正常的現象。 那麼為何需要青少年自小立志? 試舉另一作文題目為例,和「認識自己」有密切的關係: 「一位三十歲的年輕人做生意徹底失敗了,     賠上了家族所有的財富,     覺得自己一生都是失敗的,試評論之。」 如果答題者「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辦事能力高, 行動能力高,但思考能力屬於最低的百分之二十, 一早就應該知道自己不適合做生意,只宜替人打工。 […] Continue reading →

《用「我的志願」教批判思維》(四)

其實關於《我的志願》這條作文題目, 真正的題意可能是: 「在未經深思熟慮的情況之下,     甚麼是我直覺上或暫時認為是自己的志願。」 如果這個想法是真的話,為何老師不可以先解一解題? 照這個意思告訴學生? 有人認為: 要求中國語文科老師教導「批判思維」實在有點過份, 是強人所難,因為老師在大學時未必接受過思考的訓練。 中國語文科老師大都是讀「文科」出身, 但部份中國文學、中外歷史、哲學和思考的訓練, 其實都是隱藏的「理科」,對思考能力的要求, 絕對不低於傳統的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 但要求中國語文科老師和學生們先討論「立志」這個課題, 然後讓學生寫《我的志願》這條作文題目, 又是否過份呢?算不算是尊重學問呢? [立志不一定是褒義詞] 「立志」其實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概念。 如果一個人出身家境貧困, 環境因素一早就已經剝奪了他立志的自由, 生存成為了他唯一的目的; 這個目的當然不能夠說是他的志願! 由於人有不同的思想、才華、抱負、興趣, 所以「立志」必然因人而異。 志,固然可以是一個崇高的「理想」, 但亦可以只不過是一個長期的「目標」, 而這個目標可以源於環境的要求, 可以源於別人艷羨的眼光, 可以源於父母或師長的期望, 可以源於社會上名、利、權的誘惑, 因而導致個人產生的野心。 這些「目標」全部都和「理想」無關。 只有重視心靈,常常和心靈對話的人, 才會重視「理想」,才會有「理想」的出現。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甚麼是「理想」! [立志容易嗎?] 有些人的心靈在某方面有強烈的興趣, 有些人單純在某方面有極高的天份, 有些人在某方面有很強烈的野心, 於是「立志」對這些人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 也許可以說,從「立志」的角度來看, 這些人屬於少數「幸運」的人。 然而幸運的人不一定是有福的人, 因為他的志向不一定是來自他心靈的選擇。 他的志向可能來自別人的期望, 可能來自 ego 的野心, 於是到騎虎難下的時候,只能夠繼續欺騙自己, 告訴自己「人活著當然是單靠食物」, 做人最緊要實際! 況且人數決定了真理,四周的人不都是如此嗎? 在「志同道合」的眾多朋友之中,我們找到了安全感! 例如,扮靚是很多人生命中重大的目標, […] Continue reading →

《用「我的志願」教批判思維》(三)

如果出《我的志願》這條作文題目的老師, 對「立志」只有一些模糊或先入為主的概念, 就肯定對「未能扣緊主題」做出一個壞榜樣, 而且未免浪費了教導學生批判思維的機會。 道理是這樣的: 如果一個人尚未「立志」,那麼他何來志願? 如果要他作文作《我的志願》,豈非逼他弄虛作假? 所以在要求學生做這一條作文題目之前, 老師應該先和學生們討論「立志」! [立志有甚麼好處?] 「立志」之所以重要, 就是因為「立志」好像一個指南針, 能夠給予我們人生一個「方向」。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     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教條示龍場諸生》 (王守仁) 人一旦立了志,人生有了「方向」, 就會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這個方向, 就會產生和志向有關的「思考」, 隨而產生積極的「行動」。 有了「方向」和「行動」,就會產生「奮鬥」, 培養出「毅力」。 如果有足夠的智力,配合天時、地利、人和, 再加上個人的運氣, 就有可能「成功」,達到自己的「目標」。 可以說,「立志」的好處實在很多、很豐富! 至於「立志」的方向是好、是好壞參半,還是壞, 有沒有意義,則是另一課題。 [為甚麼人需要立志?] 為甚麼人需要立志? 是否每個人都需要立志? 教育界會否歧視不肯立志的人? 學生應否假裝胸懷大志,討老師的歡心?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指出: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於是華夏文化就有了「有志者事竟成」的說法。 由於華夏文化尊師重道,又不太喜歡批判思維, 於是我們不再追究 「志究竟是甚麼?有多少不同的種類?」 否則老師劈頭一句就夠你受: 你個中學黃毛小子係乜水,竟然夠膽批評王守仁! 今晚返屋企抄寫《教條示龍場諸生》二十次, 明天交來! 六十年代某些老師的權威,就是這樣子建立的。 華夏文化對「志」的要求,一向頗高, 但又不肯清清楚楚地說明: 1.「立志」其實要從整個人生去判斷, 2.「立志」其實是偉人、智者、 或者那些決心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所做的事。 華夏文化對立大志的人會這樣去鼓勵: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如果只有遵循儒家的教導才算是「立志」, […] Continue reading →

《用「我的志願」教批判思維》(二)

[老師必須澄清自己的價值觀] 一旦中學的校長要求中國語文科也要重視「批判思維」, 而中文老師又出這條《我的志願》為作文題目, 為了公道起見和作出好榜樣,老師必須先質問自己: 個人是否有任何預定的假設和價值觀, 有沒有說明自己在道德方面預設的立場? 如果有的話,光明正大的做法就是先澄清自己的立場。 當男同學這樣寫的時候, 不知文章的分數會否因應老師的喜好而升降: 如果男同學的志願是做曾蔭權、梁振英、蔣麗芸、謝偉俊, 甚至希特勒、毛澤東……, 老師會否寧願他寫的志願是「做個小人物」? 當女同學這樣寫的時候, 不知會否觸及老師的道德底線: 「我是天空的一片雲彩,請君肆意憐, 你悄悄離去的時候,別忘記揮一揮衣袖,把我一起帶走哦, 我的志願,就是做你的小三! 由於好的男人少得可憐,所以我已經不再打算結婚, 而且我的經濟獨立,不需要男人養,不會要求甚麼名份, 我不會像你的妻子一樣,最初只是意圖找一張長期飯票, 也不會意圖用懷孕來綑綁著你, 如果我要懷孕,只不過是因為世界上好的遺傳基因罕有。 我喜歡你優秀的遺傳基因, 我會自己負責養大孩子,絕對不用你操心, 你願意接受我做你的小三嗎?」 老師會否寧願她寫的志願是「嫁個金龜婿」? 當同學這樣寫的時候,不知老師又會有何評價: 「我知道自己的智力不高,又沒有甚麼特別的天賦才華, 所以我的志願是做一個忠厚、老實、平凡的人, 不論富貴貧困,我都會堅持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人可以安於平凡,但絕對不應該甘於平庸!」 如果這樣寫,到底是「立意平凡,見解一般」, 還是「感受深刻,見解獨到,意念創新」? 證諸香港上流社會及精英階層頗為擁護「虛偽」, 觀念越來越開放,有低齡化的趨勢, 「虛偽」是否應該列為值得鼓勵的普港價值? 如果老師不打算澄清自己的價值觀, 以曖昧為老師的志願,寧願做壞榜樣, 一旦有學生對評分不滿,意圖「據理力爭」, 也許學生們就會發現: 「據理力爭」原來只能夠存在於同輩之間, 只能夠出現在作文的內容裡面! 於是在中學的潛在課程裡,學生們「偽竇初開」, 終於學習到「話語權」的重要性: 「道理的背後就是權力!」 [老師必須澄清自己的好壞判斷] 如果學生的志願是做名牌手機和球鞋的代理商, 照顧那些考評局認為屬於「思維層次偏低」的學生的利益, 那麼老師會否認為這是一個「低層次的志願」? 如果學生的志願是做一位演說家, 能夠在極短時間內編織美麗的謊言, 而且會努力不懈,每天都在研究語言偽術, 當被揭破或拆穿時, 又能夠笑嘻嘻地用新的謊言代替舊的謊言, 那麼老師會否認為這是一個「中層次的志願」? […] Continue reading →

《用「我的志願」教批判思維》(一)

[前言] 《我的志願》是中、小學裡常見的中文科作文題目。 筆者認為是極好的作文題目, 只可惜很多老師「捉到鹿之後不懂得脫角」。 出現這個現象的其中一個關鍵, 就是香港中學裡「批判思維的訓練」, 是否只是通識科老師的職責, 抑或中國語文科的老師也需要負上責任。 中國語文科常常都需要寫議論文, 所以中文科老師對「批判思維」有多重視, 是中、小學必須重視的課題。 當年筆者讀中學時,還未有通識科, 當年的「批判思維」基礎,是由國文老師傳授的。 現時的國文老師對「批判思維」是否放在心上, 我完全不知道。 其實中學裡的各科是否都應該滲入「批判思維的訓練」, 也是香港教育界要思考的課題; 其中牽涉到 1.  學問究竟是分割式來傳授,還是整體配合式來傳授? 2.  思考工具是各科不同,各自為政,還是要互相配合? 所謂「優化中學教育」是甚麼意思,是否定義含糊的口號, 也是香港教育界要思考的課題。 當年最小的女兒還在讀英文小學, 某天中文作文要求回家寫《我的志願》,問筆者的意見。 筆者認為小學生當然應該敷衍了事, 因為未是適當的時候去分析題目及向她說道理。 但當中學的國文老師出這條題目時, 情況就和小學階段有分別了。 [老師必須說明文章的性質] 一旦中學的校長要求中國語文科也要重視「批判思維」, 而中文老師又出這條《我的志願》為作文題目, 問題就變得複雜。 首先,由於《我的志願》牽涉到人生中諸多重大的課題, 牽涉到謀生、興趣、抱負、長輩的期望…等各方面的衡量, 學生們可以發揮的地方多不勝數。 為了公道起見,老師必須說明文章的性質和類別, 換言之,在要求學生作此文時必先質問自己: 這是一篇幻想、抒情、創作、天馬行空, 讓學生們可以完全自由發揮的文章, 還是一篇敘述、說明的文章? 如果是前者,當然可以立志做貓、做狗、做一張桌子, 或者穿越回到春秋戰國時代,做一個古人。 評分的標準當然取決於幻想力和創意、文筆夠不夠優美、 文章的整體構思……等等。 如果是後者,老師要求的是一篇敘述、說明的文章, 老師們又是否願意指出「老作」和「說謊」的分別? 如果老師沒有或者不願意清楚地解一解題, 學生們又是否需要揣摩老師的意思? 我們知道大部份香港的學生很醒目,對分數尤其著緊, 所以作文的取向及下筆的角度, 必然會揣摩老師上課時表現出來的價值觀, 評估老師的喜好和道德取向。 年青人的志願,是否需要得到家長和老師的鼓勵, […] Continue reading →

《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這句說話, 很多人都視為上佳的金句,忙著互相分享, 因為「授人以魚」只能令他吃飽一餐,或者數餐, 但「授人以漁」就可以令他自食其力,兼且自給自足。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 這句說話用在教育、扶貧等方面,無疑說中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教育,當然應該重視鼓勵學生的「好奇心」curiosity 和「探索、開創精神」exploration  of  ideas,  pioneering  spirit. 教育,更加應該重視培育學生三種互相關連的能力: 「批判思考」、「獨立思考」和「自學」的能力。 扶貧,固然應該重視受扶者的自尊心, 但扶貧,亦不應該鼓勵受扶者形成懶惰的習慣, 所以扶貧,重視培育受扶者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能力。 Help  a  lazy  man  when  he  is  in  trouble,  and he  will  remember  you  when  […] Continue reading →

《如何教高小學生批判思維》

Children  accumulate  experience  over  time through  what  they  do,  what  they  see  in  adults, what  kinds  of  books  they  read  and how  they  are  trained  to  think  in  discussions. 說完這麼多關於辯論課題的愚見之後, 不妨談一談高小 (小五、小六) 的學生 可以如何學習批判思維。 筆者比較討厭專業名詞, 所以只用一個傳統的「以偏概全」的概念, 來舉例說明。 筆者按: 現在社會上不少五十多歲,喜歡埋堆, 但未曾接受過基本思考訓練的人, 依然還擁抱著「以偏概全」的思考方式。 辯題:「培正高小的學生都是好學生。」 ☆  第一步:設下陷阱 要求學生選擇正方或反方。 一般小學生都不會懂得提出異議。 我們的期望是: 學生最後能夠明白「辯題是必須辯的」。 ☆ 第二步:開始辯論 切勿一早揭發學生需要辯論「好」的定義, 就讓他們自以為知道「好」是甚麼意思。 在辯論的過程之中,學生自然會發覺: 我們根本不需要證明所有培正高小的學生都是好學生, 我們只需要指出一個培正高小的壞學生,就勝算在握。 […] Continue reading →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十四)

[智育目標]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矣。」 《師說》( 韓愈 ) 在智育方面,我們希望學生明白: 1.  他們的潛能不一定低於老師。 2.  老師只不過讀多他們五、六年書,多一些經驗, 其實老師思考能力未必及得上部份學生。 3.  一位好老師必然期望大部份學生能夠青出於藍。 4.  老師不是神,不一定掌握真理。 A  teacher  is  just  a  facilitator  in  learning. 5.  當一個人力捧左手的信念,又擁抱右手的信念, 而左手的信念和右手的信念互不相容的時候, 真理往往就蘊藏在其中,因為真理往往是隱蔽的。 6.  很多表面上似是吊詭的言論, 亦往往蘊藏著重大的真理。 7.  如果放棄了思想上的批判, 歷史就難以避免重演完又重演, 監管下的權力亦會找出可以腐化的諸多漏洞, 社會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和諧,世界就不可能有和平。 凡是真正從事教育的人,都希望學生能夠青出於藍, 但關鍵在於「緣份」,優秀的老師應該會有及格的學生, 但要收錄到有能力青出於藍的學生,靠的是「緣份」。 遇上優秀的老師固然是學生的緣份, 遇上優秀、有能力青出於藍的學生,何嘗不是老師的緣份? 臺灣大學哲學系的傅佩榮教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且看傅佩榮教授的老師: 1.  輔仁大學哲學系 [當年有八位博士,臺灣大學只有一位] 2.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 [輔仁大學] 3.  方東美教授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輔仁大學] 4.  余英時教授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