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九)

[心靈音樂、知足、感恩] 當一個人努力不懈地追求「道/真理/智慧」, 最後解決了心靈路途上「虛偽」這塊絆腳石之後, 「知足、珍惜和感恩」就成為了重要的心靈價值, 而這方面的心靈音樂從來都不缺乏。 《How Great Thou Art》 Carlton Forres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y7hqO9l64 《You Raise Me Up》 Lene Siel & David Garrett Dana Winner 從聆聽心靈音樂的角度來看,今天宗教的衰落, 是由於未能夠或者不願意解決「虛偽」這個憂患之前, 就已經擁抱「知足」和「感恩」, 提供給信徒們一種「既然已經有了天堂的入場券, 就可以安安樂樂、懶洋洋地等待」的心態。 背負十字架的,其實只有耶穌基督一個傻瓜, 我們已經常常感謝讚美他,從來都沒有忘記他, 那還不夠嗎?想食咗人隻車咩! 人雖然未能生於憂患,但當然可以預先死於安樂, 甚至預先死於愚昧和虛偽! 所以有人說,我們進入一所教會, 只要聽聽教徒唱甚麼歌,牧者講甚麼道, 就已經可以判斷它的屬靈水平。 有智者對筆者說,他並不同意這個說法, 因為「有了天堂入場券之後不再努力」, 是大部份人的天性,擁抱虛偽亦是大部份人的天性, 而這些人,正正就是神創造出來的, 而且是神用洪水毀滅了以前創造的劣等人, 留下來優秀的挪亞後代! 耶穌基督這個傻瓜之所以要釘上十字架上, 就是因為他明白神要為自己所創造的次貨負責! 你明白仁慈的真諦嗎?耶穌基督明白! 耶穌基督,絕對不傻, 我們佔了便宜,不願意背負十字架,也不傻, 你說,我們怎可以不讚美他!也讚美自己! 再者,耶穌基督是革命家,喜歡在心靈方面動刀兵, 我們是和平分子,不但在身體方面不喜歡動刀兵, 在 ego 方面不喜歡動刀兵, 在心靈方面也討厭晝夜思想,討厭爭執和糾紛, 只想舒舒服服地達到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八)

[心靈音樂、孤寂] 由於筆者從來都沒有遇上 mentor 的機緣和幸運, 在人生的旅途上一向都要靠自己獨力摸索, 所以深明如果沒有人指導,生命中時間的浪費, 小數是五年至十年,大數可以是整整的一生。 年青時誤以為家庭可以解決心靈上的孤寂, 當人生的經歷和經驗慢慢豐富之後, 才明白到只有追求「道/真理/智慧」的思考, 晝夜思想,才可以解決心靈上的孤寂。 思考的期間對心靈音樂的感受越來越強烈, 因為優秀的心靈音樂告訴筆者: 人類對精神文明的嚮往是確實存在的。 Anything  that  is  too  stupid  to  be  spoken  is  sung. ( Voltaire ) 體驗宗教精神,是孤寂的, 愛智和心靈的道路,一向亦都是孤寂的。 不少結他、鋼琴、小提琴、中提琴、排笛、 古箏、二胡、琵琶、洞蕭等樂器演奏的樂曲, 陪伴我走過二十多年心靈上最孤寂的年代。 這些包羅中外的樂曲,每次聽完之後都覺得很感動, 腦神經及身體細胞似乎對音樂的反應甚為敏銳。 環顧朋友之中,喜歡思考的同道中人非常罕有, 所以曾經置身於相似處境的朋友很少。 所以這裡關於音樂的意見, 不敢說是分享,只能夠說是喃喃自語, 更加不敢期望有任何共鳴。 因為即使大家都喜愛同一首樂曲, 但背後的原因和聆聽後的感受,可以有天壤之別。 孤寂,在中國文學之中,一向是遠征蠻夷、 出戍邊塞或發配邊疆的人的生活和感受: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王之渙) 結他頗能表達出戍邊塞的人的蒼涼感覺: Joaquin Rodrigo 的《Concerto de Aranjuez》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七)

[宗教精神和心靈教育] 由於我們中學裡的所謂「生命教育」或者「宗教教育」, 傳遞了很多經不起批判的訊息, 例如「愛不需要智慧」,例如「先尊師,後重道」, 例如「對長輩和掌權者必須有禮貌」, 例如「忠於教會重要過忠於宗教精神」, 例如教會高層的說話, 較之耶穌基督的「道路、真理、生命」更重要, 例如「只是對給予物質和傳遞知識的人感恩」, 例如「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就是包容。 結果大部份中學生心目中的「神聖」holy, 不是混合了愚昧和無知,就是混合了虛偽。 當宗教罔顧人類社會中的醜陋,擁抱虛偽時, 往往會利用看似「仁愛、喜樂、和平」的音樂來麻醉神經。 事實上只有當我們解決了心靈的重擔之後, 真正滲透出「仁愛、喜樂、和平」的音樂, 才能夠完全顯示它們的價值,不會被利用來作為一種逃避。 心靈音樂來自人類的「宗教精神」, 本來應該和宗教的背境無關。 但中國的宗教音樂, 似乎缺乏了宗教精神裡的種種元素,例如 1.  對真和誠的敬畏、開放、擁抱批判、擇善固執; 2.  對愛和智慧的謙卑、神聖、正義、浩然正氣; 3.  責任、承擔、任重而道遠、無奈、愚公移山、迎難而上… 但這些宗教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是存在的。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是華夏精神文明的抱負! We  always  know  that  a  man  is  judged by  the  company  he  keeps  as  well  as by  the  company  he  avoids.  Similarly, a  man  can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六)

[音樂和心靈教育] 姑勿論一個人是否相信某一種「宗教」, 但「宗教精神」是自有人類精神文明以來的嚮往, 亦是一切人類精神文明動力的來源。 筆者從來都將「宗教」和「宗教精神」分開來看。 真正的信仰必然重視真和誠, 既不欺騙自己,亦不欺騙別人。 不少源於宗教的音樂,其實是反映人類心靈中神聖的一面, 是「宗教精神」在感性方面的完美表達。 音樂對人的情緒影響最為直接, 所以往往成為宗教、政治和教育選用的工具, 一旦再配合真假混雜的語言偽術,的確銳不可當。 藝術作品的靈感泉源一向來自藝術家: 1.  對生活的感受。 2.  對生活感受的進一步思考。 3.  所選擇的表達工具。 4.  自身的性格和興趣。 5.  對藝術品欣賞者的愚弄。 6.  對人性或時代的悲觀和諷刺。 西方的心靈音樂, 不少樂曲是由於宗教精神的力量推動而寫成, 中國的宗教音樂,有喜悅及和平的感覺, 筆者聽過一首配上音樂的佛教《大悲咒》, 十分悅耳,充滿平和、喜悅的氣息, 應該是由黃慧音作曲、編曲及唱誦: 瓊英。卓瑪 這些喜悅及和平的感覺,在西方心靈音樂裡都有: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Philadelphia  Orchestra 筆者多年來從旁觀察, 發現不少自稱愛宗教的人可以討厭宗教精神, 小弟就知道宗教的生存遲早會出現問題。 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根據美國教會的經驗, 幾十年來不斷趕走那些屬於少數、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徒, 保留了所有聽話、容易牧養的羊, 所以有一段時期教會的確是「興旺」了。 但由於美國的大學不合作,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越來越多, 結果美國教會的生意就開始衰落。 但從屬靈的角度來看, 趕走了那些屬於少數、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徒, 趕走了新約聖經中信徒保羅那種滋事分子, 留下了和諧的羊,教會應該會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安樂。 再者,宗教的生存,本來應該是神的問題,不是人的問題。 如果神不急,人急甚麼?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五)

聽得出漁人在歸航時的喜悅嗎? 有沒有漁人在唱歌慶豐收, 有沒有《岳陽樓記》裡「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的感覺? 筆者從來都不會被一首歌的歌名及歌詞, 蒙蔽自己對歌曲內音樂所傳遞的感受, 為甚麼這首歌一用《漁舟唱晚》這個名稱, 我們就必須想像到漁舟?想像到漁民唱歌慶豐收? 最初作曲的人真的是這樣的感受嗎? 《漁舟唱晚》的濫觴, 可能根本就不是表達夕陽西下、漁人歸航的情景, 但最後改編、修訂此曲並命名的音樂家, 強將自己的體會加在自己修訂的前人作品之上。 如果改編古曲的人最後用了他的命名權, 為甚麼聽眾一定要跟隨他的想法? 為何同一首曲不可以有不同的聽法和感受? 樂曲本身最重要,歌名、歌詞只不過是衣服。 幸好歌詞是隨時可以修改、替換、甚至完全丟棄的那部份, 所以我們才會有舊曲新詞的遊戲。 如果樂曲好,歌詞也好,但二者不能配合, 為何不分開,各走各路? 如果歌詞真是一流的話, 為何不可以脫離樂曲而獨立,作為新詩? 為何還需要攀附在樂曲之上? 好的哲學何須攀附文學? 好的文學何須攀附哲學? 姑勿論是否皇帝穿上了新衣,在夕陽西下的某天, 觀賞王土海濱或湖畔漁舟歸航的美景, 甚至有陪伴皇帝的大臣看到、聽到百多艘漁舟共航, 反正絲毫不減筆者對此曲的欣賞! 《漁舟唱晚》這首樂曲給筆者的感覺是: 一個人置身於一個寧靜的環境。 孤獨 solitude,但並不 寂寞 loneliness。 如果一定要和漁舟扯上關係的話, 就有如一位隱逸的哲者, 在陣陣柔和晚風吹拂之下,孤身一人從小山丘之上, 悠閒地欣賞壯麗的落日餘暉及百鳥歸巢的黃昏, 俯瞰漁舟的回航,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 孤獨之中蘊藏著悠然、寧靜、平安、喜悅、希望, 滲透出對人生的感受: 「閑將往事恩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甚麼?」 換言之,《漁舟唱晚》並非在述說漁民的感受, 而是在述說一位旁觀者的感受。 歌裡既聽不出漁人在歸航時的喜悅, 也感受不到漁人在唱歌慶豐收, 但在音符中卻感受到一位旁觀者的孤獨, 感受到一位旁觀者對簡單生活的欣賞, 對勞力謀生者不必捲入複雜人事鬥爭的羡慕, 有點蘇軾《臨江仙》中境界: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四)

[畫圖難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當一個人用所有的感官,包括他的心靈在內, 去欣賞自然界時,往往就會有「畫圖難足」的感受。 一般中學教導中國文學的缺憾, 除了在於哲學問題的探討上甚弱之外, 就是文字往往難以完全表達作者的感受。 王安石的詞《桂枝香》就指出了這一點重要的觀察: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文學的真正感受和起源, 來自身體五官配合腦神經的感覺,然後化成文字來表達。 文學家置身於自然界, 當然六官並用,然後寫下他的感受。 要領悟真摰的文學, 如果作品配合照片來表達,也許會稍勝一籌, 最好當然是能夠營造現場的實境, 所以如果作品能夠配合電影和音樂來表達, 應該可以達到更理想的境界。 但營造現場的實境絕對無法取代一顆敏慧和真摰的心, 因為文學家心靈的感覺受制於文字的表達, 而且文字的魅力和想像力, 即使有現場的實境亦未必能夠完全顯現。 音樂這種真摰的語言, 往往較現場的實境更能表達文學家的感覺, 所以電影中的配樂十分重要。 例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的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是用照片和電影都難以完美表達的境界。 要表達這種孤獨的心靈感受,文字絕對比不上音樂。 音樂,絕對是學習文學的重要輔助工具。 西方樂器中的中提琴、小提琴、結他和排笛, 中國四大傳統樂器中的古箏、二胡、琵琶、洞蕭, 都是最適宜用來表達心靈的反思和感受的優秀樂器。 楊靜 [琵琶] 曾格格 [洞簫] 中國中央民族樂團 中國古箏名曲《漁舟唱晚》由古曲改編而成, 極可能經歷過多名民間心靈及音樂高手的千錘百鍊, 最後產生了這首百聽不厭的經典名曲。 歌名則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名句 「虹消雨霽,彩徹雲衢。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三)

[音樂和心靈教育] 藝術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音樂、繪畫、雕塑、攝影; 另一類是文學、戲劇,電影。 除非背後有一段家喻戶曉的故事或者歷史, 否則前者不容易表達深刻的思考能力, 但後者則能夠表達深刻的思考能力,可以接近哲學。 語言的目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知識的傳遞,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阻礙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 阻礙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幸好人類有四種共同的語言: 其一是數學,其二是科學,其三是音樂藝術,其四是哲學。 在人工智能電腦的時代,還增添了第五種人類共同的語言, 就是電腦程式語言,蘋果電腦的 Tim Cook 甚至說, 懂得電腦程式語言,比起英文的聽寫講可能來得更重要。 音樂雖然也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之一, 但由於有些音樂結合了文字,於是往往出現錯配的情況, 有時是音樂非常精采,文字卻一塌糊塗, 或者文字表達的情緒和音樂表達的情緒完全不同, 有時則是音樂非常平凡,文字卻寫得十分精采。 數學是一種「理性的語言」,也是描述自然界的語言, 但上述兩大類人類的藝術語言, 既可以用來描述情緒,可以用來描述感覺, 亦可以用來表達心靈的說話。 音樂和人類的其他藝術語言相同的地方是, 從噪音和到悅耳的聲音之間,都可以稱為音樂, 視乎個別的腦袋結構,意識形態和喜好來分別。 所以除了數學之外,音樂和人類的藝術語言, 同樣有品味、層次、雅俗、優劣之分。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致力於文明的去蕪存菁, 是傳遞人類文明中的精華,是放棄糟粕。 我們教學生中國文學, 不會叫他們「欣賞」三、四流的文學作品。 我們教學生宗教精神, 會唱「青年向上歌」,不會唱「青年向下歌」。 我們教學生音樂欣賞, 不會叫他們「欣賞」三、四流的音樂作品, 問題只在於所謂一、二流的音樂作品, 是從音樂人的角度來判斷, 是從作曲家的名氣和年代來判斷, 還是純粹從心靈的角度來判斷。 我們的音樂教育中最欠缺的, 就是用身體、心靈和宗教精神去感受音樂。 這一點在生命和道德教育中尤其重要。 因為生命和道德教育就是心靈教育, 就是注重開發學生們的心靈,不要讓 ego 獨佔鰲頭。 而心靈中最重要的養分,就是「真和誠」, 一旦有了真和誠,學生就容易繼續開發「愛和智慧」。 [語言可以表達深刻的思考] 音樂和人類的語言二者的分別,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二)

But  however  measurable, there  is  much  more  life  in  music  than mathematics  or  logic  ever  dreamed  of. ( Gabriel Marcel ) 據說西崎崇子不會收錄「二手」學生, 因為她認為「要糾正壞習慣很費時啊」。 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從小每天只練習鋼琴兩至三小時, 他說過音樂家與運動家不同, 1.  音樂要身心協調,靠大腦、想像力、生活體驗。 2.  若果全身投入,練習兩小時已經很累。 3.  在理想狀態裏,我會像進入另外一個音樂世界,      對外界完全沒有感覺。 筆者曾經學過半年鋼琴,至今依然只是少少喜歡, 完全沒有強烈的興趣,尤其討厭當年那個打拍子機, 而且筆者喜歡的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所需要的技巧, 他們之間至少有一個光年的距離。 筆者不但不懂得看樂譜,也不懂得玩樂器, 唱歌更加是音域狹窄,所以很少唱歌曲。 在現時香港音樂教育界的眼中, 筆者這樣的人是音樂的「門外漢」, 屬於差不多完全「不懂得音樂」的那一類人, 根本沒有資格說三道四,沒有資格做「音樂欣賞者」。 但是由於多種從小直到大學階段發生在筆者身上, 需要頗多筆墨才能清楚解釋的種種因緣, 令筆者對音樂有強烈的好感。 雖然對音樂的感受十分強烈,但又不是非聽不可。 筆者從來不覺得「如果自己喜歡某一首樂曲, 自己就應該學習如何演奏那首樂曲」, 亦從來不覺得「如果一個人懂得演奏那首樂曲, 他才算是懂得欣賞那首樂曲」。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一)

Without  music  life  would  be  a  mistake. ( Friedrich Nietzsche )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這樣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這兩句的意思是,如果沒有伯樂, 千里馬的潛能未必能夠得到賞識,經伯樂訓練後完全發揮, 沒有伯樂,千里馬可能只是五百里馬,甚至最終 「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然而這兩句亦帶出了一個一般人常常用來自欺欺人的歪理: 「既然你伯樂係人,唔係千里馬,     你有甚麼能力會認識千里馬?」 這句道理,說出了筆者對現時音樂教育的看法。 筆者認為音樂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欣賞音樂的興趣」, 甚至達到開啟「強烈的心靈觸覺」,引導回歸心靈, 而不是看五線譜、玩樂器或者甚至作曲的能力。 在手機和電腦的時,現時優秀的音樂差不多是免費的, 教育工作者為何不好好地利用? 所以筆者認為,家境清貧的學生不一定需要學習樂器, 除非他們對學習樂器有強烈的喜好, 因為絕對不會影響他在其他方面的學習, 亦不會影響他智力的全面發展; 但無論家境如何清貧,優秀的音樂一定要聽, 一定要誘導他們去聽! 一來可以提高青少年在音樂方面的品味, 二來可以避免他們聽一些劣質的音樂。 音樂最重要的是旋律 melody, 其次才是演唱者的天賦歌喉、演唱技巧和感情投入程度。 筆者認為樂曲和文學作品一樣, 1.  必然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 2.  一首樂曲一完成,就脫離作者而獨立。 換言之,樂曲有自己獨立的生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 好的樂曲,當然是好在旋律, 好的樂曲,遇上好的歌詞 lyrics 的確是錦上添花, 如果樂曲嘈吵刺耳,好的歌詞有甚麼用? 本末從來都不應該倒置! 就好像言之無物的小說一樣,劣品樂曲將會成為垃圾。 如果樂曲裡的音符不能夠表達真摯的感情, 無論多麼好的歌詞都回天乏術。 的確會令人懷疑是否因為社會制度出了問題, […] Continue reading →

《政治和民主》(十二)

[愚蠢的代價] Free  people,  remember  this  maxim: we  may  acquire  liberty,  but  it  is never  recovered  if  it  is  once  lost. ( Jean-Jacques Rousseau ) 「言論自由」和「批判思維」一向是科學制度的基石, 但為何「批判思維」不能夠在民主制度之下植根? 為何民主制度只要求「半桶水,敷衍了事, 完全倚靠傳播媒介和幕後心理學家」的言論自由? 為何人數可以比說理更加重要? 為何民主制度的參與者不需要政治專業? 有人說,政客的工作就是諂媚平庸的多數。 有人說,政客既是演員,也是騙子, 是扮野行業中的專家, 所以政客的形象比真才實學重要。 有人說,政客有存在的需要, 因為現代人生活節奏又快又緊張, 聆聽二叔四公三姑六婆的投訴,是一項奢侈的工作, 正好留給高薪的政客去做,讓他們扮演聆聽者的角色。 政客對別人的說話時常都好像作出反應,表示關心, 扮包容,扮海納百川,歡迎自以為聰明的蠢材們投他一票。 而且身為候選人,當然嚴禁說他的選民是蠢材, 也絕對不會承認有部份選民是刁民。 這種「為選票乜都肯制,前世」的心態, 加上「原則和誠信可以兌換為談判籌碼」的現象, 可以視為「政治援交」。 It  is  more  profitable  for  your  congressman to  support  the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