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六)

You  must  love  in  such  a  way  that the  person  you  love  feels  free. ( Thich Nhat Hanh ) [挪亞方舟] (上) 如果我們接受了哲學家心目中的「神/道/智慧」: 「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裏面。」 《約翰一書 4:16》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 13:4-7》 那麼我們如何解釋聖經中《創世記》中「挪亞方舟」的故事, 紀錄了耶和華後悔造人在地上,命令挪亞做方舟, 然後不再考慮祂的寬恕和大愛,狠心用洪水毀滅所有祂創造的人類, 只餘下坐在方舟裡的挪亞一家, 並且要求挪亞到全球去搜救及揀選所有稀有動物, 然後毀滅所有祂創造的動物,只餘下挪亞所揀選的一對。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     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     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     唯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創世記 6:5-8》 聖經中沒有說明「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的人, 是否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所生的後代, 但神說「我造他們後悔了」,其後又用洪水毀滅人類, 所以「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的人應該是指兩類人: 神在亞當以前所造的,住在伊甸園外面的人的後代, 那些沒有「靈」的男和女,及亞當和夏娃的後代。 […] Continue reading →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五)

[神的兒子們,神的女兒們] 創世記中有一段奇特的經文: 「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     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     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     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     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神的兒子們,    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 《創世記 6:1-4》 所以天國和人間一早就發生了愛情的故事, 但也許只是情慾和性交的故事。 我們讀到這段經文,自然會想問: 1.「神的兒子們」是男神和女神「神交」之後誕生的後代嗎? 2.「神的兒子們」是否屬於靈界? 3.「神的兒子們」是否可以隨時「道成肉身」? 4.「神的兒子們」道成肉身之後是否可以和人交合? 5.  這種「神人交」是否可以生兒育女? 6.  如果「神人交」可以生兒育女的話,      那些後代的 DNA 有沒有一些特別的地方? 不過從這節經文中,我們知道神不但有很多兒子, 而且「神的兒子們」也可以「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甚至可以和「人的女子」交合,生兒育女; 「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竟然可以交配產生下一代, 那麼二者的基因一定比馬和驢的基因更為接近。 我們也知道這段經文可以解釋「進化論」中找不到的連繫, 知道「神的兒子們」提升 upgrade 了部份人類的基因。 所謂「人的女子」到底是亞當和夏娃的後代,挪亞的後代, 還是神在造亞當和夏娃之前所造的女人,我們不知道。 「神的兒子們」會否是外星人?我們不知道。 神有沒有在其他星球造外星人,我們不知道。 如果說人類是外太空先進文明用生物科技, 按照外星人的形象,在地球上創造出來的生物, 也許這句經文及世界上許多神秘事物就比較容易解釋。 筆者認為,這個解釋應該是這段經文最佳的註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_hU_aWc0w 我們又開始有一連串的問題: 1.  為甚麼只有「神的兒子們」,沒有「神的女兒們」? 2.  娶妻是否最緊要是女子美貌? 3.  娶妻是否只需要隨意挑選?隨意是甚麼意思? 4.  […] Continue reading →

《生命教育:信仰、仁慈、批判》

生命教育既要看大環境,也要看小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說: 「教育就像買衣服,買不起就不要買。     媒體呼籲援助窮孩子是無知。     窮人,沒錢就別接受高等教育。」 我們明白,凡是金錢掛帥的教學, 一定是「教書」,一定不是「教育」, 一定來自不重視平等,不愛人民的國家, 一定來自重視洗腦,重視「德育及國民教育」的社會。 治大國若烹小鮮,需要嚴格自我紀律, 需要注意衛生,避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中國空軍上將劉亞洲認為中國現在的狀況是 「老百姓啥也不信,專家啥也不懂,政治教育啥也沒用。     因為你假,深入不了人心。     你寫的東西連自己都不相信,     卻想讓別人相信,那不是鬼話?」 清華大學教授陳丹青說: 「這是個弱智民族,必然會有更深重的災難。     你看都討論些甚麼:     文革這麼反人類的暴行,還在爭論正不正確;     還在討論民主與專制誰好誰壞;     餓死幾千萬人,還在為毛好毛壞爭得面紅耳赤。     這些都是常識,像分辨食物與屎一樣容易。」 研究一個國家能否保護自己,要看她的硬實力, 研究一個國家能否和諧管治,要看她的軟實力。 硬實力不足的國家,迅速滅亡, 軟實力不足的國家,依靠槍桿子向著人民, 可以暫時苟延殘喘,但亦不會越過一百年。 據說,在全世界殺自己人的比賽中, 中國認了第二,沒有國家敢認第一! 研究一個一個城市,不能不借助佛教的概念, 先研究一下這個城市在歷史上的共業 Karma。 [中國傳統則將共業稱之為天譴。] 重視經濟、物質和吃喝玩樂的城市, 即使在物質布施之上曾經非常慷慨, 但不重視智慧,結果賑災就照顧了貪官污吏,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十六)

[音樂和生命教育]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幻想、妄想、空想、夢想、理想, 有信仰,信念、迷信、意識形態。 我們香港甚至有一些從來都沒有經過批判的「核心價值」, 根本不清楚這個所謂「核心價值」究竟是甚麼! 可惜的是香港人從來都不覺得需要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建立一個批判平台,需要的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而「愚公移山」最重要的地方是理想和目標正確。 一個批判平台的理想是「真」和「誠」, 而目標和科學精神一樣,也是「迫近真理」。 「真」和「誠」既是科學精神,也是宗教精神。 A  dream  you  dream  alone  is  only  a  dream. A  dream  we  dream  together  is  reality. ( John Lennon ) 讓我們先來發一發思古之幽情, 嚮往一下某些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目標, 從中體會一下他們的使命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滕文公下‧第二章》 (孟子)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 「理懷當言,死無所避」 (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 Imagine  that  it  is  you  yourself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十五)

藝術最緊要是作者發自內心的真和誠, 音樂藝術多了一個條件,就是演繹者的真和誠, 真可以解釋為純真,而誠可以解釋為熱誠。 When  a  young  artist  comes  to  me  and  says, “I  want  to  be  famous  and  rich,”  I  ask  him to  leave  because  this  is  not  the  reason  to make  art.  Those  things  are  just  side  effects that  you  may  be  lucky  enough  to  achieve. Your  reason  for  doing  art  should  be much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十四)

一件藝術作品一旦完成之後,就擁有它自己獨立的生命! 所以有人說,每一個人對藝術作品的主觀感受, 較之作者原本創作時的意思、意願和歷史背景更為重要。 況且人的思維和感受往往相當複雜,因人而異, 作者原創時未必一定能夠完全控制自己複雜的感受。 好的藝術作品往往能夠震撼或者洗滌我們的心靈, 令我們從中找到認同、慰藉、靈感和啟示, 甚至能給予我們情緒上的昇華和舒洩, 所以有時尋根究底反而會扼殺了欣賞者的感受。 這個想法同樣適合於音樂藝術! There  is  a  conceptual  depth as  well  as  a  purely  visual  depth. The  first  is  discovered  by  science; the  second  is  revealed  in  art. The  first  aids  us  in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of  things; the  second  in  seeing  their  forms. In  science  we  try  to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十三)

音樂,當然也可以用來教批判思維。 [愛自己、我係我]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teaches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有一個年青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就是: 「甚麼是愛自己?」 不少心理學家都告訴我們要「愛自己」, 但哲學家會先解決甚麼是「我」,甚麼是「自己」, 然後去研究甚麼是「愛」, 最後才去研究如何「愛自己」。 參考: 《「我」I 》 《我 ego》(一) 《我 ego》(二) 《我 ego》(三) 隨之而來就是一連串的問題: 甚麼叫做「我係我」? 如果我認為我是不會改變的, 是否堅持不改變就是「我係我」? 是否堅持不改變就是愛自己? 除了自己的身體之外,一個肯定我是不會改變的人, 到底是一個好天真和好傻的人,還是一個成熟穩重的人? 人是否應該考慮: 甚麼可以改變,甚麼不可以改變? 那裡應該改變,那裡不應該改變? A  rationalist  is  simply  someone  for  whom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十二)

[熱情奔放] 筆者讀大學的某年暑假, 和中學同學張啟森住在同一屋簷下。 張啟森同學和筆者分享了西班牙文音樂, 並介紹了墨西哥籍女歌手 Vikki Carr, 讓筆者在音樂的領域開闊了眼界。 東方文化傾向於溫柔婉約的感情, 而西班牙文化則傾向於熱情奔放: Vikki Carr《Cuando calienta el sol》 刺激起筆者反思中國人的感情表達方式。 男歌手演繹這首歌,又有另一番滋味: Helmuy Lotti Manolo Otero 用純樂器來演奏,雖然少了熱情,但同樣悅耳動聽: Francis Goya (guitar) Giuseppe Torrisi (guitar) Harry Volker (piano) Roy Etzel (trumpet) Antonio de Lucena (guitar) 美國樂壇將這首名曲改了一個英文名稱: 《Love me with all of your heart》 Engelbert Humperdinck 用哲學家的思維來看, If  you  have  a  soul, then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十一)

藝術作品至少可以分成四個層次: 1.   經典,擁有共通美,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發自真和誠、愛和智慧,      表現最優美,最有思想,無懈可擊的的藝術品。 2.  多元化 diversity,具備小眾美,      發自真和誠、愛和智慧,但由於才華所限,      有很多作品未能夠首尾呼應,一氣呵成。 3.  扮野、含有虛偽成份的藝術品 daubery。 我們當然要問: 為甚麼沒有真和誠的作品不可以是藝術品? 為了公平、為了滿足不同人的需要, 這一類藝術品的確有其存在的價值, 包括文學中不少涉及哲學但力不從心的新詩。 這類型的新詩,往往不尊重思考, 用上矇矓的詞彙和概念,意圖混水摸魚。 亦有一些新詩,喜歡將文章斬成一塊塊,然後稱之為新詩。 讀這一些新詩,其實不如看古龍的武俠小說。 4.   品味低俗的藝術品。 為了公平、為了滿足不同人的需要,為了多一點寬容, 這一類藝術品亦有其存在的價值, 窮人需要有窮人的娛樂, 品味低俗的人也應該有品味低俗的人的娛樂, 有品味低俗的藝術品為他們提供正能量, 這樣的世界才可以和諧。 為甚麼青年不可以向下?為甚麼青年一定要向上? 為甚麼我們需要培養青年人的品味? 如果教育界不執著於「有教無類」中的教是甚麼意思, 我們就應該接受品味低俗的藝術品。 隆胸、長頸、紋身、紮腳、鼻環、唇環、肚臍環, 這些和文化及生活環境潛移默化有關的藝術, 並非三言兩語和批判思維可以立即解決。 Being  trendy  is  dangerous. I’ve  never  been  trendy,  which  is  […] Continue reading →

《音樂教育》(十)

[演奏者和消費者] 人是這樣奇怪的生物! 人的生存時間有限,常常說「寸金難買寸光陰」, 好聽的歌已經這麼多,而好歌又不厭百回聽, 但依然有人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和委屈自己的耳朵, 去「欣賞」三、四流的音樂作品。 不知道是否因為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制度出現了問題, 導致精神有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結果喜歡聽嘈雜吵鬧呢喃的音樂的人直線上升。 A  wise  listener  always  distinguish between  natural  and  unnatural  noise, between  merely  sound  and  music. ( Jason Ling ) 一首樂曲是否沉悶, 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心情和環境之下聆聽,才容易作出判斷。 但不少人認為沉悶的音樂,只要歷史悠久,就代表高級, 正如不少人認為艱澀的哲學詞彙,就代表高深的概念。 有些沉悶、冗長、甚至不悅耳的樂曲, 根本不是用來聽的,而是用作練習的, 如果閣下覺得好聽,只不過是閣下私人的偏好而已, 千萬不要告訴我們由於是古典音樂, 由於是大師作品,所以一定是極品。 在一切講究效率和品味的時代, 一旦古典音樂出現不必要的冗長,會令聽眾放棄欣賞。 Too  many  pieces  of  music finish  too  long  after  the  end. ( Igor Stravinsky ) 至於有內涵,有必要的冗長的音樂,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