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對科學的貢獻》

最初科學在西方之所以能夠須利發展,差不多完全歸功於基督教文化。 因為早期科學的全速發展,至少要具備六個條件: 1.  人類克服了對大自然的恐懼,不再神化大自然。 基督教的「創造萬物一神論」, 將自古以來人類由於對大自然的恐懼而創造出來的諸神,趕盡殺絕, 而人類去研究大自然就是要理解神的作為,去欣賞和歌頌祂。 這個一神的信念,使人類能夠毫無懼怕地去研究大自然。 It  stands  to  the  everlasting  credit  of  science that  by  acting  on  the  human  mind it  has  overcome  man’s  insecurity  before  himself and  before  nature. ( Albert Einstein ) 2.  一個信念,就是一切自然界的變化和現象是有規律的。 基督教的文化,假設神在創造萬物之前,已經定下所有自然界的規律, 而且一個有理性的神必定創造一個有理性、有規律、秩序井然的宇宙。 3.  一個信念,就是大自然是可以被人類理解的。 當時科學界認為, 神不會如此諷刺地或浪費地創造出替祂管理萬物的人類, 卻不賦予他們理解大自然的能力。 其實大自然可以被人類理解本來就是一個「謎」mystery, 所以愛因斯坦曾經說「宇宙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4.  一種動力,就是大自然是值得人類花功夫去的研究。 單靠好奇心,未必能夠產生足夠的動力, 驅使早期西方的科學家去研究大自然。 不少早期西方的科學家也是教徒的, 他們研究大自然的目的,是要研究神的創造來榮耀神, 同時希望藉著科學來減輕人類的苦難, […] Continue reading →

《存在》(十三) [誠、誠之者]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禮記。中庸》 [執著、拒絕放下]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執著」這種態度, 對「做學問」的人,對重視「宗教精神」的人, 和對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暫停,可以休息,但不可能放棄「執著」。 「執著」包括「固執」和「堅持」。 很多人對「固執」和「堅持」只了解一半, 所以很容易就傾向於認同佛教裡所說的「放下我執」, 忘記了追問: 是否所有「執著」都是有害? 如果不是的話, 那麼甚麼需要「執著」?甚麼不應該「執著」? 換言之,如果不是所有的「執著」都是有害的話, 關鍵就在於我們需要「固執」和「堅持」的是甚麼。 「做學問」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執著的是「善」, 所以他們會對「追求真理」執著,對「愛」的執著, 對「追求智慧」執著。 而一旦有了這些執著,他們就不會執著 ego, 不會執著己見,不會執著面子。 換言之,就是愛真理多於愛面子,亦多於愛老師。 其實所謂「熱誠」enthusiasm,就是一種執著! 精神文明中的「去蕪存菁」,就是一種執著! 道德方面的「擇善固執」,也是一種執著! ☆  擇善固執 至於如何「擇善固執」,做一個「誠之者」, 儒家認為就是追求「真理」,所以《禮記。中庸》接著指出: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如果沒有勇氣面對「真理」或者不願意追求「真理」, 不願意培育「智慧」,不能夠仔細分辨善與惡, 如何能夠「擇善」? 如果只是口裡承認,心裡模糊,那麼只是偽裝, 懂得分辨善與惡,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才是「擇善」。 所以《禮記。中庸》十分重視「聰明睿知」、 「寬裕溫柔」、「齊莊中正」和「文理密察」。 其次,如果「擇善」之後不能夠「篤行之」, 不敢向罪惡說不,又怎可能是「擇善固執」? 知和行必須合一! 懂得分辨善與惡,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行為符合, 才是「擇善固執」。 所以《禮記。中庸》說「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 Continue reading →

《存在》(十二) [由誠衍生出來的價值]

「勇」只是源於「對個人心靈的熱愛」, 「誠」則是源於對宇宙及整體人類「心靈」的熱愛。 然而沒有「勇」就不會有「誠」, 「誠」是一種和天 [自然界及靈界] 及人相處的態度, 是一個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概念。 「誠」的重要性在於不少人類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需要「誠」, 所以不少其他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概念,都可以由「誠」衍生出來, 例如: 1.  正直  integrity 2.  信任  trust 3.  信仰  faith 4.  科學精神  scientific  spirit 5.  光明磊落  aboveboard (adj) 「正直」神秘的地方是 sometimes  the  wrong  choices  bring a  person  of  integrity  to  the  right  places. 雖然我們並不清楚「正直」可行的緣故和其中的操作系統, 我們更加不能夠肯定是否會有靈界插手其中, 所以「正直」具備不可思議的力量, 但我們知道「正」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概念。 文天祥的《正氣歌》中所提及的「天地之正氣」,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為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係命,道義為之根。」 而培育這種正氣, […] Continue reading →

《存在》(十一) [誠、誠者]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禮記。中庸》 [執著、拒絕放下]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執著」這種態度, 對「做學問」的人,對重視「宗教精神」的人, 和對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暫停,可以休息,但不可能放棄「執著」。 「執著」包括「固執」和「堅持」。 很多人對「固執」和「堅持」只了解一半, 所以很容易就傾向於認同佛教裡所說的「放下我執」, 忘記了追問: 是否所有「執著」都是有害? 如果不是的話, 那麼甚麼需要「執著」?甚麼不應該「執著」? 換言之,如果不是所有的「執著」都是有害的話, 關鍵就在於我們需要「固執」和「堅持」的是甚麼。 問題其實很簡單,但實行起來卻很困難! 簡單,是因為「執著」只需要培養去蕪存菁的能力; 困難,是因為「去蕪存菁」在個人的角度來說, 是一種畢生追求的智慧,除了需要批判思維訓練之外, 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膊之上, 而理想的「去蕪存菁」必然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所以便需要團結一小撮志同道合的人。 「做學問」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執著的是「善」, 所以他們會對「追求真理」執著,對「愛」的執著, 對「追求智慧」執著。 而一旦有了這些執著,他們就不會執著 ego, 不會執著己見,不會執著面子。 換言之,就是愛真理多於愛面子,亦多於愛老師。 其實所謂「熱誠」enthusiasm,就是一種執著! 「去蕪存菁」,就是一種執著! 「擇善固執」,就是一種執著! [ 誠  honesty, sincerity ] 「真」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偶爾用來形容人。 在傳統文化裡,如果用來形容「態度」或「關係」的時候, 包括「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及「人際關係」, 儒家往往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誠」, 英語稱為  honesty,  sincerity。 而單單形容「真誠」的人際關係時, 英語亦會用  transparent  honesty,  sincerity。 所謂「誠」,就是 1. […] Continue reading →

《存在》(十) [真、真理]

 [ 真、真理 ]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that  is  all. ( John Keats ) 「真」true,  authentic  這個字一般用來形容事物, 所以我們有「貨真價實」、「真憑實據、「真相大白」、 「真人真事」、「真才實學」、「真知灼見」等等的說法。 「真」有時也會用來形容人,例如天真、純真、率真, 及香港俗語常說的:某某人很「君真」。 比較嚴肅一點的用法在「真」之後加多一個字, 將之由形容詞變成了一個名詞, 不論是形而下的物質世界,需要用文字描述的「真相」, 或者形而上的概念世界的「真理」,英語都稱為  truth。 「真理」就是一種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東西。 凡是屬於「真理」的概念,必定有普遍性  universal, 亦必定有「應用範疇」conditions  of  application, 「真理」是人類經過反覆實驗和有思考力的人批判之後, 「最終」能夠發掘出來的的真相, 就是老子用「常/永恆」來描述的「道」, 能夠廣泛地應用,放諸四海而皆準,無國界、無種族之分, 並且超越任何文化、習俗、宗教的束縛。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 1.  「真理/道」一定是抽象的,形而上的。 2.  「真理/道」只有一種,所有分類都是人為的。 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 都是人類自行製造的分類,「真理」懶得理會。 3.  「真理/道」和人類當前的認知和理解並不一定相同, 正如「以為自己知道」和「知道」並非同一回事。 4.  「真理/道」是最終的答案,但人類只能夠迫近「真理」。 5.  「真理/道」可以顯而易見,亦可以奧妙難明, 可以變數眾多,非常複雜,不容易分析,不容易理解。 奧妙難明、隱蔽的真理可以稱為「費而隱」的真理。 6.  「真理/道」不在乎閣下信與不信,喜不喜歡。 […] Continue reading →

《存在》(九) [勇]

 [ 勇 ] But  in  the  end  one  needs  more  courage to  live  than  to  kill  himself. ( Albert Camus ) 「勇」courage 是一種生命的態度。 「勇」並不表示沒有恐懼, 而是由於心中有更重要的意義或價值, 產生了某種信仰或信念, 例如對善的執著,對「宗教精神」的堅持, 所以在面對困境或挑戰時願意迎難而上, 接受任何的後果,忍受折磨,甚至犧牲生命。 所以「勇」不是無懼, 而是即使恐懼,依然勇往直前! 「勇」是一種能量,因為會產生反應和行動。 這種能量可以是源於「經驗和自信」, 也可以是源於「愛和智慧」。 「勇」也是一種「選擇/抉擇」, 但「勇」必然具備「嘗試和賭博」的成份。 A  hero  is  born  among  a  hundred, a  wise  man  is  found  among  a  thousand, but  an  accomplished  one  might  […] Continue reading →

《存在》(八)

【精神方式的存在】 「精神方式的存在」spiritual  existence, 和以物質方式存在的物質不同, 因為前者只有現象,不但不能夠量度, 不能夠用物質世界的實驗去證明, 而且受人類的自由意志 will / consciousness 所操縱。 「精神方式的存在」除了是概念方式的存在之外, 還必須具備人類精神文明中比較優秀的思想和感情。 最優秀的精神方式存在, 是經歷過無數「回歸心靈的智者」的思考和批判, 經歷過時間千錘百鍊的考驗,而留下來的精髓。 So  we  fix  our  eyes  not  on  what  is  seen, but  on  what  is  unseen. For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but  what  is  unseen  is  eternal. 《2 Corinthians 4:18》 精神方式的存在,最為特別,老子稱之為「天道」。 這種概念方式的存在,例如「物極必反」,「禍福相倚伏」, 並非一般人都能夠明白,因為需要「心靈」的智慧來領悟, 所以一般人往往是介乎明與不明之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四十一章》 最優秀的精神方式存在, […] Continue reading →

《存在》(七)

自然界從來都不會掩蓋真相和背後的道, 問題是科學家如何夫找出真相和背後的道! 【不少重大的概念亦是「謎」一樣的存在】 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live  your  life. One  is  as  though  nothing  is  a  miracle. The  other  is  as  though  everything  is  a  miracle. ( Albert Einstein ) 人類關於自然界的學問, 每個層次都是從「神秘」開始, 向下尋找,固然是越來越「神秘」, 而從一個低的層次升上一個高的層次, 亦往往多了一些較低層次不能解釋、極為「神秘」的東西。 即使是自然界中絕對的真理,亦可以是「謎」一樣的存在, 因為即使我們知道「如此」,但未必知道「為何如此」! 例如萬有引力可以說是絕對的真理,它的公式非常簡潔, 但我們不一定清楚它究竟如何運作, 不明白為何引力能夠延伸得這麼遠。 為了揣摩真理背後的操作,科學家必須提出種種「假說」, 然後用實驗去證明! 人類認識宇宙,從「謎」和「神秘」開始, 即使如何努力,最後依然終結於「謎」和「神秘」, 唯一分別的地方是,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一直在增加。 No  matter  what  you  touch  and  [what] […] Continue reading →

《存在》(六)

[概念世界] 1.  被動接受的概念世界 「我」ego 生活在一個從出生開始就被動地接受的概念世界。 一個人所置身的時代裡一切社會意識形態及其變動, 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將「我」ego 從小「洗腦」, 令大部份社會裡的人都接受一個大同小異的概念世界。 例如可否在公眾地方隨地吐痰、大小二便, 可否排隊時打尖,可以歧視甚麼,不可以歧視甚麼, 婦女紮腳是否美,長頸是否美,身體甚麼部份可以露, 執法人員的權力有多大,….等等, 都會因應社會文化所產生的概念世界不同而異。 社會的潛移默化,社會學稱為  socialization, 是一個人進入社會和適應社會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社會的潛移默化其實是一種「洗腦」inculcation, 這種社會的「洗腦」,不單只表現在市民的行為之上, 也表現在一般人習慣性思考和意識形態之上。 We  are  all  tattooed  in  our  cradles with  the  beliefs  of  our  tribe. (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oet at the Breakfast Table, 1872 ) 這種看似自然的洗腦,也許來自統治者,也許來自長輩, 也許來自師長,也許來自書籍,也許來自偶像, 也許來自傳播媒介,也許來自政治制度,也許來自教育制度, 也許來自宗教[迷信/信念/信仰],也許來自社會風氣, 也許來自傳統和習俗,也許來自朋輩的影響。 理論上,人的思想應該是他最自由的地方, 然而由於一般社會的「教書層次較高」而「教育層次較低」, 由於大部份人懶得思考,或者只喜歡半桶水思考, 又有跟隨大隊的所謂「團隊精神」或「團隊壓力」, […] Continue reading →

《存在》(五)

4.  抽象和可以量度的「東西」以概念方式存在。 There  is  a  mask  of  theory over  the  whole  face  of  nature. ( William Whewell ) 科學界亦有許多抽象和可以量度的「東西」以概念方式存在, 其中最常見、常用的就是「時間」和「空間」。 在諸多抽象的概念之中,人類最能夠接受和相信的, 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存在。 我們可以看到日出日落,可以看到潮汐漲退, 但我們就是看不到「時間」; 我們可以感受到距離、大小、形狀和遠近, 但我們就是看不到「空間」。 「時間」和「空間」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 「時間」和「空間」不能儲存,但所有物質都存在它們之中, 我們只能夠靠腦的感覺和概念來說服自己它們的確存在。 參考:《時間》(一) 如果我們認為「時間」不存在的話, 那麼人類就不可能有歷史,人類也不會死亡, 而我亦不會誕生,不會成長,不會有今天的我! 5.  抽象和難以量度的「東西」以概念方式存在。 參考:《時間》(二)《時間》(四) 「命運」和「時間」一樣, 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不能儲存, 為甚麼我們相信「時間」的存在,不會認為是迷信, 而不相信「命運」的存在? 為甚麼我們習慣被「時間」統治,但卻不習慣被「命運」統治? 另一個人類能夠接受和相信的科學概念,就是「位能」的存在。 「位能」源於萬有引力,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 無形無狀、虛無縹緲、唯恍唯惚, 在「位能」(陰) 轉換為「動能」(陽) 時,我們亦看不見「動能」, 我們只是看見「動能」的表現和力量。 為甚麼我們相信「位能」的存在? 是否因為物理學家提出了這個概念之後,有公式計算? 那麼「命運」這個概念又如何? 如果「命運」有公式計算,那麼命運是否存在? 在物理學的層次,我們見到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存在方式: 物質的存在、能量的存在和概念的存在。 從物理和化學的層次上升到生物的層次,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