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二)

Proper  preparation  is  the  key  to  our  success. Our  acts  can  be  no  wiser  than  our  thoughts. Our  thinking  can  be  no  wiser  than  our  understanding. ( George S. Clason ) 逃避思考, 尤其是逃避對我們認為已經熟悉的事物從新思考, 逃避從根源開始從新思考,都可能會產生嚴峻的後果。 The  fatal  tendency  of  mankind  to  leave  off  thinking about  a  thing  when  it  is  no  longer  doubtful  is  the cause  […] Continue reading →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嚴謹的思考是人類最寶貴的利器。 思考除了是進天堂窄門的必備條件之外, 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工具, 一種尋找真理和助人必須的工具, 一條最可靠的人生「起跑線」scratch  line, 一條增添個人自由及人類幸福的道路, 一種人生中的「成就」achievement, 一種建立「自尊」 self-esteem 和自信心的好方法, 訓練思考除了是其中一個教育最終極的目標之外, 思考也可以是一種「信仰」faith! He  that  will  not  reason  is  a  bigot; he  that  cannot  reason  is  a  fool; and  he  that  dares  not  reason  is  a  slave. ( William Drummond ) 思考是主動、積極的心理活動, 由仔細觀察、紀錄、探究及問問題開始! No  man  really  becomes  a  fool until  he  stops  asking  questions. ( […] Continue reading →

《信仰》

Faith  is  the  bird  that  feels  the  light and  sings  when  the  dawn  is  still  dark. ( Rabindranath Tagore ) It  is  useless  to  tell  one  not  to  reason but  to  believe──you  might  as  well  tell a  man  not  to  wake  but  sleep. ( Lord Byron ) 筆者是一位十分重視「信仰」faith  的人。 「信仰」在筆者的心目中,一向都是地位崇高的。 「俯」是低頭,臉向下,而「仰」則是抬頭,臉向上; 「仰」與「俯」相對。 向褒的一方,「仰」可以借用為「景仰、敬慕」的意思, 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借用義; 向貶的一方,「仰」當然亦可以借用為「仰人鼻息」。 […] Continue reading →

《信念》(三)

☆  軟弱,但有特殊用途的「信念」,往往需要權威出來打氣。 由於有些「信念」往往缺乏穩固的根基, 有些「信念」則用詞曖昧,甚至偷換概念, 企圖能夠避免這些「信念」被人動搖, 所以我們常常見到有權威出來替這些「信念」打氣。 打氣通常都很有效,因為未曾接受過思考訓練的人異常多, 包括愚夫愚婦及純樸的羔羊。 只要將「信念」不斷地重覆,信念可以變得非常根深蒂固。 The  constant  assertion  of  belief is  an  indication  of  fear. ( Jiddu Krishnamurti ) 這些權威自稱「知道」很多我們不懂得的事物, 但奇怪的是: 為甚麼他們會害怕懷疑及批判的精神? 為甚麼會思考的人對這些「信念」的批判, 會令他們十分恐懼? 為甚麼他們會討厭鍥而不捨的問題? 為甚麼他們喜歡鼓勵只懂得半桶水思考的人 接受和支持他們的「信念」? 為甚麼他們傾向於打擊理性, 鼓勵懶於思考的人不必辛苦地去思考, 只需要信,只需要順從、只需要聽話? 為甚麼他們需要高度讚揚 「和睦及易被說服的性格」 gullibility。 不論是政治還是宗教,這方面的例子屢見不鮮。 這些權威甚至會堅持自己的「信念」是神聖的, 而其他人的「信念」則一定是「異端」! Every  great  advance  in  natural  knowledge has  involved  the  absolute  rejection  of  authority. ( Thomas Huxley […] Continue reading →

《信念》(二)

☆  令人「恐懼」(或/和)「舒服」的「信念」,       並非這個「信念」存在的證據。 能夠「解決」人類對某些事物「恐懼」的「信念」, 並不能夠證明該「信念」的存在。 同理,一個「信念」令人感覺上舒服,令人覺得安慰, 亦並不能夠證明這個「信念」所相信的事物或概念存在。 當我們相信或者不相信某些東西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問自己「為甚麼?」 究竟是因為個人的喜好、意願和偏見, 還是因為有充分的理由或證據去支持。 The  trouble  with  most  people  is  that they  think  with  their  hopes  or  fears  or  wishes rather  than  with  their  minds. ( Will Durant ) People  almost  invariably  arrive  at  their  beliefs not  on  the  basis  of  proof but  on  the  basis  of  […] Continue reading →

《信念》(一)

Everybody  should  believe  in  something; I  believe  I’ll  have  another  drink. You  are  never  dedicated  to  something you  have  complete  confidence  in.  No  one is  fanatically  shouting  that  the  sun  is going  to  rise  tomorrow.  They  know  it’s going  to  rise  tomorrow.  When  people are  fanatically  dedicated  to  political  or religious  faiths  or  any  other  kinds  of dogmas  or  goals,  it’s  always  because  […] Continue reading →

《信念、信仰》(三)

We  are  what  we  eat. We  are  what  we  read. We  are  what  we  think. We  are  what  we  choose. We  are  what  we  believe. ( Jason Ling )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 由於我們沒有能力對每一種學問都有深入的認識, 所以「求真」往往需要依賴「專家」, 我們需要的,是判斷「專家」的能力和可靠程度。 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即使不會傾向於「迷信」, 至少亦容易傾向於「輕信」credulity。 如果有人對你說,他從來都未懷疑過「能量守恆定律」, 理科的老師一寫下了這條定律,他立即就相信了, 沒有,亦不需要任何解釋,更加不需要任何證據。 那麼這位學生當然是「迷信」, 但幸運地他相信了正確的東西, 而原因只不過是因為這個世界有巨人, 而他則幸運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但我們是否能夠在所有「迷信」之中,都有幸運的遭遇? 有人認為東方人相信「業力」karma, 又相信「輪迴」reincarnation, 它們並非是「信念」,而是「迷信」。 那麼,西方人相信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又相信有造物主, 這些是否也屬於「迷信」?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 Continue reading →

《信念、信仰》(二)

經驗來自經歷,一向和三大要素成正比: 個人的思考能力、個人的學習能力,當時的智慧程度。 所以可靠的經驗只能夠來自承先啟後, 再加上個人畢生努力建設所產生的「信仰」。 A  Harvard  psychologist  says  people  judge  you based  on  2  criteria  when  they  first  meet  you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harvard-psychologist-amy-cuddy-how-people-judge-you-2016-1 「信仰」的產生,可以是通過後天努力,積極追求智慧, 然而亦有少數人的「信仰」是源於屢世的修行而帶來今生, 有了前生的「信仰」,今生對某些行為的學習、信心和信賴, 自然就好像似曾相識的常識一般,立即接受,水到渠成, 但前生欠缺修行的人,就必須有緣親近一些善知識或者上師, 在覺醒之後下苦功去培養、鍛煉、修持、實踐, 然後才能慢慢地建設個人的「信仰」,有了「信仰」之後, 才能產生信心和信賴, 根據「經驗原則」: 「除非有合理的懷疑,否則我可以相信我的經驗。」 所以單憑直覺、打坐、冥想、宗教而獲得的經驗, 不必思考、不需要充實的證據, 也可以產生令某些人覺得自傲的「信念」。 然而暫時不能夠證明對或錯的「信念」, 並不表示不能夠運用批判思維來剖析。 「信仰」是人類可以依賴的理念, 所以必然來自懷疑、深思和批判; 任何自稱為「信仰」的東西,絕對不會拒絕批判, 絕對不可能和理性處於對立面, 所以任何拒絕批判的「信念」根本不應該自稱為「信仰」! 「時來易失,赴機在速。」《唐,房玄齡》 「生命很快就過去了,一個時機從不會出現兩次,     必須當機立斷,不然就永遠別要。」(羅曼。羅蘭) 無論是從事投機事業還是穩紮穩打地做學問, 時機和效率,從來都是人生中重要的概念。 人生中有些事情可以等一等,不必急著去做, 唯獨建設「信仰」這件事情急不容緩, 應該打從青少年期開始就接受訓練,並且著手去做。 一旦錯過就是錯過了,事後懵然不知, 到需要承擔責任時再來追悔,一點用都沒有。 千金難買少年窮,萬金難脫中年蠢,信不信由你! Belief  may  […] Continue reading →

《信念、信仰》(一)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信」是一個不甚清晰的概念, 涉及哲學中「知識論」epistemology  的範疇, 因為「信」既可以是「迷信」superstition, 可以是「信念」belief,可以是「信仰」faith, 也可以是「信心」confidence,也可以是「信賴」trust! 所以當我們聽到別人用上「信」這個概念時, 我們就需要判斷他究竟是在用那一個概念。 Trust  is  the  glue  of  life. It’s  the  most  essential  ingredient i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t’s  the  foundational  principle that  holds  all  relationships. ( Stephen Covey ) 信心和信賴,可以來自「迷信」,可以來自「信念」, 也可以來自修行者內心深處經過長期建設的「信仰」。 這三種信心和信賴的根源既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 但結果亦可以出現天壤之別。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繼續追問: 1. 「信」是指對宗教信念的信任嗎? 2. 「信」是指對思考方法的信任嗎? 3. 「信」是指對專家的信任嗎?信任程度是多少? 4. 「信」是指對制度的信任嗎?信任程度是多少? 5. 「信」是指對「道/真理/智慧」的信任嗎? 6. 「信」是指對建設屬於個人的信仰有信心嗎? [信念、信仰] 文明要有進步,就必須不斷努力地成長, 慢慢地擺脫「迷信」superstition, 或者從「迷信」裡進化出「信念」belief, […] Continue reading →

《迷信:superstition in a nutshell》

☆ 由於「無知」(和/或)「恐懼」 無知 + 恐懼 → 迷信 無知 → 恐懼 → 迷信 ☆ 由於思考能力有缺失 性格缺失 → 弱思考能力 教育缺失 → 弱思考能力 心靈力量弱 → 弱思考能力 這三方面的缺失大致上有八種: 1. 喜歡用情緒反應來代替思考。 2. 欠缺思考方面的訓練。 3. 懶於思考。 4. 害怕思考。 5. 有能力將腦分成兩個互不侵犯的盒子, 分別裝載著互相矛盾的概念。 6. 愛面子多於愛真理,欠缺了「誠」。 7. 不明白「愛」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誤以為有了半桶水的「愛」就可以放棄對「智慧」的追尋。 8. 傾向於認為人數可以決定真理。 可見除了因為教育制度的缺失之外, 人的性格,往往是羈絆思考的最大障礙物! 弱思考能力 → 無知 → 迷信 不論中外的歷史都告訴我們,權力亦可以導致迷信, 尤其是政治和宗教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西方人稱之為 imposed  religious  hegemony  over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