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一種信仰》(二)

☆  科學相信在人腦之外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There  is  a  real  world  outside, the  existence  of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he  human  mind  or  any  perceiving  subject. That  is,  “real”  means  “mind-independent”. 換言之,自然界和自然界的真理是先於人類的經驗而存在, 所以自然界和它的真理是共通的,不會因人而異。 如果世界只是存在於人的腦中,人的概念之中, 不同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經驗,產生不同的世界, 那麼人類怎可能有知識?人與人之間怎可能有溝通? 科學相信在人腦之外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這個信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哲學的歷史上, 法國著名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兒 Rene descartes (1596-1650) 受到中世紀哲學家奧古斯丁 Augustine (354-430) 的啟發, 認為人類的感官不可靠  notoriously  unreliable, 開啟了哲學和隨後科學中的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功不可沒, 而這一點亦奠定了笛卡兒在哲學界的地位。 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當然是靠他的感官, 如果人類的感官完全不可靠,人類不可能生存到現在。 然而,人類的感官並非完全可靠,尤其是最重要的視覺。 我們已經知道人類的視覺不太可靠, 我們知道人類會做夢 dream,而夢境中的事物並不存在; 我們知道海市蜃樓 mirage […] Continue reading →

《科學是一種信仰》(一)

當我們提起「信仰」faith, 一般人往往只會想到宗教,不會想到科學; 其實這個世界有多種可以稱為「信仰」的東西, 科學就是其中的一種。 Any  account  of  science  which  does  not  explicitly describe  it  as  something  we  believe  in is  essentially  incomplete  and  a  false  pretense. ( Michael Polanyi, 1949 ) 科學是一種「信仰」,因為它接受「信仰」的四大原則: 1.  所有「信仰」都假設有普遍性的真理的存在。 科學假設了物質世界的背後,有普遍性的真理存在。 心理學假設了人類的「心理世界」有普遍性的真理存在。 哲學、部份心理學分支和部份宗教, 假設了人類的「心靈世界」有普遍性的真理存在。 2.  所有「信仰」都假設了人類在某種程度上, 可以「理解」真理,至少亦可以逐步迫近真理。 3.  「信仰」以追求「真理」truth 為目的, 拒絕以「信念」belief  來敷衍了事, 所以「信仰」一定擁抱「批判」critique! 4.  「信仰」接受「誠」honesty,  sincerity,  authenticity 為尋找「真理」的工具, 所以排斥「虛偽」hypocrisy。 Science  is  […] Continue reading →

《宗教是否一種信仰?》

Religion  will  not  regain  its  old  power  until it  can  face  change  in  the  same  spirit  as does  science.  Its  principles  may  be  eternal, but  the  expression  of  those  principles requires  continual  development.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真理不怕批判,神聖的東西排斥虛偽! 由於「信仰」屬於一種不容易改變的概念, 任何一種宗教是否能夠成為一種「信仰」, 端視乎該宗教是否接受「信仰」的三大原則: 1.  願意追求「真理」truth,不會盲目接受賜予的「信念」belief,      所以一定擁抱「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2.  接受「誠」honesty,  sincerity,  authenticity      為尋找「真理」的工具,所以一定排斥「虛偽」hypocrisy。 […] Continue reading →

《哲教儀式》

哲學家一向重視神聖的宗教精神多於屬世的宗教, 哲學家追求的是太初的「道/真理/智慧」, 哲學家亦相信有抽象和善良的「靈界/意識」存在, 哲學家接受「如是觀」,接受「禍福相倚伏」, 明白同樣會有抽象和邪惡的「靈界/意識」存在, 而善惡往往都是個人內心的抉擇, 所以哲學家亦可以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 I  looked  in  temples,  churches,  and  mosques. But  I  found  the  Divine  within  my  heart. ( Rumi ) I  believe  that  it  is  better to  tell  the  truth  than  a  lie.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be  free  than  to  be  a  slave. And  I  believe  it  […] Continue reading →

《分享攀山經驗》

分享,是心靈上「毅行者」的職責。 守則當然是「誠」:既不欺騙自己,亦不欺騙別人。 所以自己不懂得的東西,絕對不會拿出來和別人「分享」! 攀山者有兩種不同的路徑, 一種是心靈中抽象的路徑, 可以說是目標,也可以說是攀山的工具, 殊途同歸,所有攀山者都相同, 因為大家都是在追求「真、誠、愛、智慧」; 另一種是人生的路徑, 所有攀山者都必須自己去嘗試和尋覓, 百花齊放,各自各精采! There  are  two  ways  of  spreading  light: to  be  the  candle  or  the  mirror  that  reflects  it. ( Edith Wharton ) 事實上,愛智的人從來都不會鄙薄從山下向上爬的人, 只要那些人是努力以赴,真心地向上爬, 因為他自己也是從那裡開始爬上來的。 愛智的人每攀高一段距離之後回顧, 總會發現之前的自己,是如何的淺薄無知, 而且沒有人知道山巔在那裡, 所以一個矢志不移的攀登者, 怎可能不懂得甚麼是謙卑 humility! 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有極限, 善心人只能夠鼓勵你努力向上爬, 如果有善心人告訴你山巔的風光美不勝收, 他其實是在欺騙你! Believe  those  who  are  seeking  the  truth. Doubt  those  who  find  […] Continue reading →

《登高》(三)

除了心靈上的成長外,攀山亦替自己創造了機會, 找出並闡明了問題的關鍵,給後來者借鏡: We  are  all  faced  with  a  series  of  great opportunities  brilliantly  disguised  as unsolvable  problems. ( John  W.  Gardner ) 攀山需要逆水行舟、鍥而不捨的精神,最忌半途而廢。 On  the  mountains  of  truth  you  can  never climb  in  vain:  either  you  will  reach  a  point higher  up  today,  or  you  will  be  training your  powers  so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climb  higher  tomorrow. ( Friedrich […] Continue reading →

《登山寶訓》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壑,不知地之厚也。」 《勸學篇》(荀子) 攀山的人,有一本《登山寶訓》: 這個世界沒有一蹴即就的智慧, 攀山代表了攀山者智慧點滴的累積。 每個人起步的時間和地點都不相同, 每個人的天賦、意志和毅力都不相同, 所以每個人能夠爬到的高度其實也各不相同。 1.  攀山要輕輕鬆鬆,慢慢來,別期望能夠一步登天。 2.  攀山要勤力,持之以恆,慎防一曝十寒。      今天的思考今天做,明天還有新功課! 3.  勤力而非拼命,可以隨心所欲,隨時休息。 4.  要有勇氣,喜歡攀山的人,不能夠怕辛苦,不能夠怕痛! 5.  別期望可以攀到山之巔峰,因為沒有人知道山之巔峰在那裡,      而且每個人的能力都有極限!      所以如果有善心人告訴你山頂的風光美不勝收,      他其實是在欺騙你! 6.  登高,不一定能夠令人「成功」,      但肯定可以令人每天都有「成就」。 7.  一旦抵達某一高度,就會發現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      開始變得微不足道! 8.  所有攀山的人,都需要克服四大阻力── 資本主義鼓勵的貪婪和自私,雅俗共賞及不必要的虛偽, 將面子和輩份置諸真理和公德之上的誘惑。 Truth  is  beautiful,  without  doubt; but  so  are  lies. ( Ralph […] Continue reading →

《登高》(二)

中國古代文人一向有登高的傳統, 並借詩詞來抒發登高才能遠望的哲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鵲樓》(王之渙) 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界的攀山者, 他和一般在山腰的科學家不同的地方是: 愛因斯坦著重「深思」,不太重視多讀書; 他沒有畏高症,不怕艱澀的課題; 他追求的是「成就」,不是「成功」。 Far  away  there  in  the  sunshine  are  my highest  aspirations.  I  may  not  reach  them, but  I  can  look  up  and  see  their  beauty, believe  in  them,  and  try  to  follow  where they  lead. ( Louisa May Alcot ) 心靈的成長,亦有如攀山越嶺! 也許我們會問:為甚麼要攀山?可不可以留在山腳? 可不可以只攀一半?只有你自己才能夠決定。 如果問別人為何要攀山,我們可能會得到各式各樣的回答: ★  因為開門見山,山就在那裡。 ★  因為我喜歡挑戰,越是困難的我越不怕。 […] Continue reading →

《登高》(一)

【圍繞著山腰努力以赴的人】 「心靈」soul 所追求的是「成就」achievement, 而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成功」success。 「心靈」所追求的東西, 最初是「自由」和「創造」,最終是「愛和智慧」。 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回歸心靈,追求「愛和智慧」, 就已經是意圖達到「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進入了「道」,進入了宗教精神和「信仰」的範疇! 讀者們可能已經醒悟: 對智慧一往情深、不顧一切的人,是痛苦的, 因為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遑論與他們溝通, 這就是為甚麼追求智慧的人必須擁抱孤獨。 參考:《擁抱孤獨》 由於獲得智慧的過程帶來苦和痛, 所以這個世界有不少「求知慾強、求智慾低」的人。 他們努力地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但就是抗拒追求智慧。 如果用攀山來譬喻追求智慧的過程, 這些人十分勤力,不斷學習,不斷追求日新月異的知識, 不斷在山腰的某一高度努力圍著圈子走, 可以說是終身學習,可以說是不斷知識「增值」, 但是就是永遠爬不上去,因為忽略了追求智慧。 攀山,首先需要明白攀山的價值就在於追求智慧! There  are  many  who  know  many  things, yet  are  lacking  in  wisdom. ( Democritus ) Like  those  in  the  valley  behind  us,  most  people  stand in  sight  of  the  spiritual  mountains  all  their  lives  and […] Continue reading →

《謙虛》(四)

俗語所說「滿招損,謙受益」, 其實往往就是一種禮儀、一種手段、一種謀略、 一種佔便宜、一種安全和有效的處世方法, 未必能夠和道德扯上關係! 滿,當然會招損,招損的主要原因是無知和愚昧, 招損的次要原因,就是招致別人的妒忌,甚至陷害; 謙,當然會受益, 因為由誠和真產生的謙,必然會令人進步, 但絕對不是因為想受益而去扮演出來的假謙! 自古以來,就會有一些人喜歡「做假」, 當一個人可以一方面謙虛,另一方面歪曲事實, 或者犧牲對真理的追求, 和不重視道德的人都可以稱兄道弟, 那麼我們可以肯定這個人的謙虛只是一種禮儀或手段, 更加可以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中國儒家重視人格,所謂「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一語道破了「謙虛」的另一範疇。 儒家竟然鼓吹不和某些人交朋友, 難道不是驕傲,難道不算是對人歧視? 是否因為儒家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想扮演謙虛而將自己人格貶值,毫不化算? 誠實的謙虛,絕對不會尊重愚昧和無知! 誠實的謙虛,絕對不會表面謙虛,內心驕傲! 儒家的謙虛,亦絕對不會尊重人格低下的人! 有人說,卑躬屈膝是諂媚者的「謙虛」,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儒者的「驕傲」, 我們會否同意呢? 又有人說,謙虛是蠱惑仔隱藏自己的實力, 意圖日後遇上機會才一鳴驚人的處世手法。 He  that  humbleth  himself  wishes  to  be  exalted. ( Friedrich Nietzsche ) 中國人傾向於濫用「以和為貴」及「虛懷若谷」的思維, 往往略去應用時必須附帶的條件。 中國人對「謙虛」的看法, 也許其中亦蘊藏著數千年來 中國的科學未能積極地發展的原因之一。 走上歪路的「謙虛」,加上「尊卑」的概念, 重視修身,而輕視技術,壓抑了社會上思辯的發展, 將「審問、慎思、明辨」變成了紙上談兵的笑話!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客觀地看待「謙虛」呢? 「謙虛」應該是源於「誠」和「真」的態度, 是一種面對自然界和真理的態度, 所以這種謙虛,筆者稱為「謙卑」humility, 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 至於對人方面: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