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近真理》
科學的發展基於科學相信自然界有「真理」的存在, 而其發展的推動力則源於「對自然界真理的熱愛」。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個信仰是穩固的, 因為如果有人說「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這個世界沒有真理」這個敘述也不是真理, the statement refutes itself; 而且,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我們就沒有任何肯定和可靠的東西, 於是人類就不可能有語言,不可能有知識,不可能有思考, 人與人之間亦不可能有溝通。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必定有真理, 問題只是如何去找她出來。 用中國傳統的概念來描述, 科學是從「格物」──研究形而下的器──開始, 經歷過嚴苛無情的實驗和批判來去蕪存菁, 甚至經歷過一個漫長、逐漸揭露的階段, 而達到「致知」──找出形而上的道──的過程。 而「致知」往往並非一蹴即就, 可能會出現長時間被迫擱置的階段。 一旦將科學的經驗、方法、精神和態度, 應用在其他複雜、不容易控制變數的學問之上, 我們就會發現由「格物」到「致知」, 往往是一個水滴石穿、緩慢、逐步迫近真理的過程, 可能累積幾十代人愚公移山之精神和洪荒之力, 尚未能「水落石出」,和真理面對面。 俗語的所謂「經得起千錘百鍊」,在科學理論中實現了。 又正如俗語所說「真金不怕紅爐火」, 科學家相信 Truth can stand by itself. The criterion of truth is that it works even if nobody is prepared to acknowledge it. ( Ludwig von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