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樂觀 ] 首先,我們必須澄清樂觀這個概念: 樂觀不一定是正面思維,不一定是正能量。 這類樂觀的人有一句常用的座右銘,就是: 「事情極有可能會更壞」It could have been worse! 禍福相倚伏,天下之至理。 這句座右銘的好處是可以讓有思考能力的人心情放鬆, 讓自己喘一口氣,安靜和冷靜下來,然後反思, 但壞處是讓懶於思考或者沒有能力思考的人有了藉口, 希望別人不要進究為何事前他們沒有未雨綢繆, 為何事後他們又懶於汲取教訓。 所以懶於思考的人用這句座右銘時,往往有一個假設, 就是這些事情都是防不勝防的,防患於未然是浪費心血, 不如順其自然,袖手旁觀,看事情如何發展。 同時往往會有一個延伸的想法,就是推卸責任很正常, 可以濫竽充數時,不妨得過且過,敷衍了事,退縮在後, 遇上挑戰,忍得就忍,明哲保身,險就讓別人去冒, 自己一定不願意冒險,這就是「不為天下先」的哲學, 所以蕭規曹隨,一向是平庸官僚的辦事守則。 No matter how bad things are, you can always make things worse. ( Randy Pausch, The Last Lecture ) 為了方便說明, 樂觀也可以分為兩大類:「盲目的樂觀」和「清晰的樂觀」。 兩者之間當然可以有各種不同清晰程度的樂觀。 懶於思考的人,往往擁抱「盲目的樂觀」, 而「盲目地樂觀」的人,如果只是自己個人勇往直前, 不是愚蠢人的話,就一定是不相信有運氣的賭徒。 能夠同時客觀和樂觀 realistic AND optimistic, 才是真正「清晰的樂觀」。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