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思考、寫作》

閱讀、思考和寫作這三件事情有三點共通的的地方:
1.  它們都是困難的事情。
2.  它們都是孤獨的行為。

3.  它們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一般讀過大學或者做了教授就自視為知識份子,
未經過嚴謹的思考訓練,寫作時欠缺謹慎,
有好大喜功、好高騖遠傾向的人,不會明白:

It  is  not  my  words  that  I  polish,  but  my  ideas.
( Joseph Joubert )

年輕時,閱讀往往會貪慕虛榮,會崇拜作者,
會嚮往閱讀知名的著作,唯恐被人恥笑自己落伍,
但寫作是誠實的作者在強迫自己弄清楚自己的思考,

因為我們在將自己的思考化成文字的過程中,
必須考慮個人的概念是否夠清晰,
是否至少能夠讓該層次的讀者看得明白。

To  write  well  is  to  think  clearly.
That’s  why  it’s  so  hard,
( David McCullough )

然而文章不但是一個人的衣冠,更是性格和思想的反映!
詩聖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因為文章把自己的思想、動機和思考能力,
赤裸裸地示眾,所以筆者認為「文章有如皇帝的新衣」。
如果有人指出了文章中的問題,我們只有三個選擇:
1.  知錯即改。
2.  拒絕批評。
3.  惱羞成怒,譴責批評者。
所以要寫一篇好文章,作者除了要有寫作的熱情之外,
亦必須具備重視真誠的性格,

必須有接受批判的勇氣和自我批判的能力。

Sophistication  in  words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ly  sophistication  in  thought.
As  Schopenhauer  puts  it,  an  author
should  guard  against  the  apparent  endeavor
to  show  more  intellect  than  he  has.
( Jason Ling )

不少文章出現的問題和不少音樂作品一樣,就是:
爛也不是爛,好也不是好,特色就是平庸;
而最危險的地方是作者安於平庸,
文字的運用越來越曖昧,說理的意圖越來越模糊,
作者顯然陷入思考能力和創意皆蕭條的困境。
除此之外,作者亦浪費了讀者的時間和心血。

One  great  use  of  words  is  to  hide  our  thoughts.
( Voltaire )

When  ideas  fail,  words  come  in  very  handy.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The  word  on  the  page  may  not  reveal (may  conceal)
the  flabbiness  of  the  mind  that  conceived  it.
( Susan Sontag )

箇中原因,南宋詞人辛棄疾說得十分清楚: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先天思考能力不足,或者未曾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
不懂得如何思考的成年人,在 [哲學/心理學] 的課題上,

同樣會犯上相似的毛病!

科學研究的是自然界的事物和變化,
哲學重視的是人類用來描述和溝通的詞彙和概念,
因為一旦詞彙和概念模糊,人類的思考就容易出錯!
喜歡哲學思考的人一向討厭曖昧不清的詞彙,
因為這些詞彙容易令人患上「字瘡」和「語癌」。
1. 可以簡單、清楚、用一般人熟悉的詞彙說明的道理,
    為何要以表面華麗、看似高深的詞彙,
    再附以迂迴曲折的方式來說明?
2. 可以清楚說明的概念,為何要以模糊詞彙來表達?
3. 重要的詞彙若然不夠清晰,為何不重新定義或說明?
4. 如果哲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而不是為了表現自我」,
    為甚麼我們不可以努力地將哲學概念盡力寫得清晰,
    讓普通人和中學生都可以看得明白?

Vague  expression  permits  the  hearer  to  imagine
whatever  suits  him  and  what  he  already  thinks
in  any  case.  Rigorous  formulation  demands
unequivocal  comprehension,  conceptual  effort,
to  which  people  are  deliberately  disencouraged,
and  imposes  on  them  in  advance  of  any  content
a  suspension  of  all  received  opinions,
and  thus  an  isolation,  that  they  violently  resist.
( Theodor Adorno, Minima Moralia, 64, 1951 )

凡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時不介意運用清晰的概念和詞彙的人,
就好像走進了一個迷宮,往往在原地徘徊,掙不脫困境。
主動、積極的思考,

可以幫助我們累積大量精確的概念和清晰的詞彙。
這些精確的概念和清晰的詞彙,
不但可以增加我們閱讀的理解能力和速度,
更加能夠讓我們快速地對內容作出批判,知道作者的功夫如何,
作者的長處和短處分別是甚麼,
訓練我們未來吸收同一類知識的能力。

清晰的詞彙和精確的概念  clarity  of  expression
是良好思考和有效溝通的基礎,不但對個人的閱讀有益,
幫助我們避開  the  fallacy  of  ambiguity
更能夠帶給人類在高層次的文化上,
有效的思考和溝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f  we  do  not  use  a  language  and  words
that  are  clear  and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there  is  little  chance  for  communication  of
significant  ideas  to  the  public.  Moreover,
we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of  fighting
narcissism,  arrogance,  stupidity,  hypocrisy,
prejudice,  greed,  dishonesty  and  corruption.
It  is  crucial  to  realize  that  we  must  speak
an  honest  and  loving  language  in  order  to
create  an  honest  and  loving  world.
We  do  the  world  a  great  service  by  telling
the  truth  even  if  truth  hurts.  Kindness  to
evil,  falsehood  and  hypocrisy  is  evil  itself.

( Jason Ling )

[愛智者對寫作的要求]

「語文、概念、詞彙」是人類思考的載體,
思考能力和語文能力會互相影響,
所以某些特別喜歡和運用「看似高級」詞彙的人,
其實思考力可能會減弱,
因為不少看似「高級、高深莫測」的詞彙,
其實本身就需要進行嚴謹的「語意分析」,
因為可能「用家/作者」本身也不清楚自己是在說甚麼。
經不起「語意分析」的詞彙,常常都會產生「模糊的概念」,
只能夠用來作口號,意圖行騙,欺壓無知者,甚至蠱惑人心。
一旦「語文、概念、詞彙」漸漸變得模糊,
它們就只餘下了「用來作口號」這個功用,
同時表示語言和文字已經成為社會中「虛偽」的守護者,
該地的整體思考能力和精神文化的水平正在陸續地下降。
思考和精神文化的水平下降,
文章就不再會是「經國的大業,不朽的盛事」。
《周易》中的「修辭立其誠」,
就是要警惕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一定要以真誠為出發點,
既不欺騙自己,亦沒有意圖欺騙讀者。

To  hold  a  pen  is  to  be  at  war.
( Voltaire )

如果一位哲學家重視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他在下筆時必然會尋找最清晰、最吻合的詞彙,
來表達他的概念,而且會不斷地改寫和修訂。
以真正哲學家的智力,怎可能會沒有能力說清楚一個概念?
玩弄文字、故作高深,不是哲學,是「哲墮」,
既浪費自己的生命,亦浪費讀者的時間!

Poets  utter  great  and  wise  things
which  they  do  not  themselves  understand.
( Plato )

Unprovided  with  original  learning,
unformed  in  the  habits  of  thinking,
unskilled  in  the  arts  of  composition,
I  resolved  to  write  a  book.
( Edward Gibbon )

如果一位哲學家對自己所運用的文字疏忽大意,
就表示他對自己的思考和思想不重視,
那麼如何能夠「為天地立心」及「為往聖繼絕學」?
況且玩弄文字、故作高深,放棄對社會的關懷,
有違慈悲為懷的價值觀。
所以愛智的人撰寫文章時,要堅持「真」和「誠」,
要盡心盡力照顧「願意思考、用心學習」的後來者,
並以此為寫作的規範之一。
愛智的人撰寫文章時,要常常問自己:「我究竟是在說甚麼?
在寫作或做閱讀筆記的時候,
應該盡可能用清晰可靠或一般人都明白的詞彙,
來表達作者及自己的意思。
一旦想出風頭、好大喜功,就容易疏忽,
就容易濫用某些「看似高級」的詞彙。

人類自有文字以來,好的文字、文章可以分為四大類:
1. 言簡意賅、文字精妙、修辭優美。
    無論如何誇張,絕對不會喪失情感的真摯。
    中國的詩、詞、曲為其中之表表者。
2. 在一個細範圍內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沒有引用不恰當的譬喻。不少散文屬於這一類。
3. 在一個大課題之上:文以載道、為世所用。
4. 在一個小課題之上:思路清晰、證據確鑿。
而中華文化比較弱的一環,當然是最後的兩類。
[筆者按:報章的新聞報導這類敘事的文字,
 往往都並非好的文字。]

哲學和宗教的詞彙,往往需要返璞歸真,以利天下,
將較難理解和艱澀的部份重寫或者重新翻譯,
讓經典的著作能夠更為通俗、更為易讀,
以利天下的讀者和所有剛入門的修行者。

正如東漢大哲學家王充所說:
「夫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
所謂「難為」者,就指是無論如何困難苦思,
也要寫得顯淺易明,令讀者能夠「易曉」;
敷衍了事地寫則屬於「易造」,並且會有意無意地令讀者「難知」。
最接近理想的境界,當然是哲學語言的運用,
簡潔扼要,不說廢話,不故作高深,內容直指核心,
而且「淺白到像與老祖母談天」,一般人都可以看得明白!

The  goal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is  to  say  a
profound  thing  in  a  simple  way.  Philosophers
have  an  obligation  to  society  to  contribute  their
observations  and  thoughts  to  a  wider  world.
So  they  must  be  down  to  earth,  skip  the  jargon,
only  say  what  is  worth  saying,  and   strive
to  express  their  ideas  in  a  clear  language  
that  the  public  can  understand.
( Jason Ling )

愛因斯坦下面這兩句說話蘊藏了重大的真理。
他不但指出了很多社會科學工作者喜歡扮高級的心魔,
把易懂的概念說到好像只有專家才看得懂,
更提出了一個判斷高級和低級作品的新標準。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 Albert Einstein )

這個概念對所有從事思考訓練的專家非常重要,
因為最困難的一步往往就出現在備課,
包括製作課程的講義,習作和考試問題之中。
然而所謂簡單說明就是必須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
因為過度的簡化就會扭曲事實、歪曲真理。

Everything  should  be  as  simple  as  it  is,
but  not  simpler.
( Albert Einstein )

This  is  why  simplicity  has  always  been
looked  upon  as  a  token,  not  only  of  truth,
but  also  of  genius…If  a  man  has
something  to  say  that  is  worth  saying,
he  need  not  envelop  it  in  affected  expressions,
involved  phrases,  and  enigmatical  innuendoes;
but  he  may  rest  assured  that  by  expressing
himself  in  a  simple,  clear,  and  naive  manner
he  will  not  fail  to  produce  the  right  effect.
( Arthur Schopenhauer )

哲學家既不應像一般人一樣,把複雜的說成簡單,
亦不應把簡單的說成複雜。
但所謂「言簡意賅」的簡,要有嚴格的門檻,
要視乎個別課題所需要的最少文字解釋來判斷。
對重視精神文明的傳播和向下滲透的人,
愛因斯坦的提議的確有重大的意義!
因為讀「經典著作」不一定是訓練哲學思考的唯一途徑,
用「根源思維」去批判哲學問題,
也許會是一條更適合向青少年傳播哲學的途徑。

制度,就是其中一種複雜的東西!
西方文學名著中,包括不少世界聞名的哲學小說,
能夠洗滌心靈及令部份人的靈魂甦醒,
能夠令讀者對人性及生命的感受更深,
能夠令讀書人之間在思考和感受方面更為貧富懸殊,
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不大。
它們的作者即使是文學天才,如果欠缺「森林思維」,
如果重視感性的情緒和直覺,輕視理性的思考和批判,
如果重視詩書框架內的模仿和抄襲,
輕視改革和創新所需要的才華、智慧和勇氣,

那麼無論讀者如何進行「深層閱讀」,
亦只能夠得到僅僅屬於個人的深層感受。
這些偉大的文學作品,不懂得建設完善的制度才是大愛
沒有能力刺激讀者去創造有價值而又持久的制度,
讓整體社會都有所得益,
所以我們不宜過度渲染這些作品的傳世價值。

參考:《融會貫通》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