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寶訓》

《登山寶訓》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壑,不知地之厚也。」
《勸學篇》(荀子)

攀山的人,有一本《登山寶訓》

這個世界沒有一蹴即就的智慧,
攀山代表了攀山者智慧點滴的累積。
每個人起步的時間和地點都不相同,
每個人的天賦、意志和毅力都不相同,
所以每個人能夠爬到的高度其實也各不相同。

1.  攀山要輕輕鬆鬆,慢慢來,別期望能夠一步登天。
2.  攀山要勤力,持之以恆,慎防一曝十寒。
     今天的思考今天做,明天還有新功課!
3.  勤力而非拼命,可以隨心所欲,隨時休息。
4.  要有勇氣,喜歡攀山的人,不能夠怕辛苦,不能夠怕痛!
5.  別期望可以攀到山之巔峰,因為沒有人知道山之巔峰在那裡,
     而且每個人的能力都有極限!
     所以如果有善心人告訴你山頂的風光美不勝收,
     他其實是在欺騙你!
6.  登高,不一定能夠令人「成功」,
     但肯定可以令人每天都有「成就」。
7.  一旦抵達某一高度,就會發現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

     開始變得微不足道!
8.  所有攀山的人,都需要克服四大阻力──
資本主義鼓勵的貪婪和自私,雅俗共賞及不必要的虛偽,
將面子和輩份置諸真理和公德之上的誘惑。

Truth  is  beautiful,  without  doubt;
but  so  are  lies.
( Ralph Waldo Emerson )

Beware  of  direct  and  indirect  praises;
they  may  come  with  falsehoods  and  hypocrisy.
Embrace  critiques  as  well  as  criticisms;
they 
may  contain  a  grain  of  truth.
( Jason Ling )

攀山者對物質無過份的要求,
但對精神成長有積極的要求,
追求在思考上和心靈上每天都要有進步,
對「道/真理/智慧」的追求非常貪婪,
可以說是一名思想上的 workaholic !

但對能否達到目標則無所求,就是「」!
攀山者的家就在他的心裡:此心安處是吾家;
攀山者不但要心安,亦要能夠「安身立命」,
攀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一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那麼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是完成,每天都有成就,
何需比較?何需瞻前顧後?
況且一山還有一山高,怎會管他現在攀得有多高!

I  have  arrived.  I  am  home.
My  destination  is  in  each  step.
( Thich Nhat Hanh )

參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沒有什麼可抱怨的。痛苦,當然會有報酬。
愛智的勞動和有些身體的勞動相似,
能夠令人  strenuously  happy  and  at  peace.
攀山的痛,會被從稍高之處望下之喜悅所超越!
愛智的人之所以看得比較遠,是因為他們站得比較高,
嚴格地說,只有爬山,才符合所謂心靈上的成長。
愛智的人,就好像一位心靈上的「毅行者」!
用熱力學的詞彙來描述,
攀山者的心靈,不單只必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open system
攀山就是心靈上的逆熵negentropy
可惜對大部份人來說,心靈上的成長和生理上的成長一樣,
到了某一階段就停止了。

可惜對大部份人來說,心靈上的成長和生理上的成長一樣,
到了某一階段就停止了。
這些人大致上分成五類:
1.  害怕自我批判的人,對智慧的追求往往適可而止,
     因為真理令他們覺得痛苦。
2.  不少虛偽,口裡仁慈,表面上對智慧讚不絕口的人,
     其實亦討厭真理,因為他們覺得真理有攻擊性,有殺傷力,
     絕對不適合他們所愛的愚蠢人。
3.  沒有足夠的天賦和訓練,所以一早已經放棄的人。
4.  一些「成功」人士會覺得心靈上的成長浪費光陰,
     太過離地,不切實際。
5.  發願登山之後卻欠缺勇氣和毅力繼續爬上去的人。

Therefore  you  shall  be  perfect
just  as  your  Father  in  heaven  is  perfect.
(Matthew 5:48)

Truth  is  the  cry  of  all,  but  the  game  of  the  few.
( Bishop  Berkeley, Siris, 1744 )

在某些宗教方面,停止成長的現象尤其明顯,因為
1.  有人認為他已經有了上天堂的入場券,是時間好好享受人生了。
2.  怕辛苦,不願意和耶穌基督一起背負十字架。
3.  懶於思考,得過且過,心裡非常不願意追求道路、真理、生命。

4.  不願意放棄「虛偽」,不願意放棄「名、利、權」。
5.  不明白「信仰」究竟是甚麼一回事,不明白「信仰」需要建設。

參考:《修行者的四十二條登山寶訓》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