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思維》(一)

[前言]

1980 年筆者在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修畢教育文憑,
繼續修讀教育碩士課程,
在教育學院逗留了多年之後,終於心死,
學位也不要了,決定離開教育界,做教育界的逃兵。
以為從此可以和教育一刀兩斷,從新再找其他興趣,
1985 年筆者開始研究紫微斗數,從此泥足深陷,
於今差不多三十年。
1987 年股災後開始炒股票養家,
但越來越覺得是在浪費生命。

研究紫微斗數和炒股票養家之餘,
人生、哲學、社會、教育種種的問題和思考,
就立即湧現出來,爭奪筆者腦部思考的時間,
它們死纏爛打,在筆者心內盤旋,無法擺脫,
並且感覺到心靈在不斷地責罵自己沒有負上自己應負的責任。
平日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
感到就好像一個癮君子一樣,毒癮往往隨時發作,
古靈精怪的幻想時常都會湧現。
由於人不在江湖,
不少關於教學方面的新意念不能夠實際執行,
於是被迫在幻想之中執行,
就好像愛因斯坦所說的  thought experiment  一樣。

[怪獸老師]

參考:《教書、教育》(八) 《香港教育的展望》

教學的方法是一種文化方面的行動,
任何文化方面的行動,背後不可能沒有思維──
不論是糊塗的思維還是清晰的思維。
教育思維一旦改變,
教學的方法必然需要同步改變。
由於課程不能脫離教學方式而獨立,
所以教學的方法一旦改變,課程亦必須同步改變。

牽一髮,必然動全身!

首先,一日只有廿四小時,
所謂時間管理不可能開源,只能夠重新分配。
無論是從實際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愛的教育角度出發,

課程必然不能夠是累積性,越來越多,
好像一根一根的禾桿草慢慢地增添在駱駝的背脊之上,
until  the  last  straw  breaks  the  laden  camel’s  back!
當我們用課程、家課和社會服務耗盡學生們的精力時,
學生們還有精神和時間參與家務嗎?
學生們還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嗎?

當我們意圖灌輸給學生很多的知識,
卻不傳授「記憶方法」、「思考方法」和「概念架構」,
學生怎可能不變成只懂得讀書的怪獸?
怎可能不減弱了好奇心?
怎可能不失去了問問題的能力?
怎可能不失去了表達個人思考的能力?
怎可能不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熱忱?

其次,課程必須重新改革,
才可以避免發生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
令課程改革成為了「講一套、做一套」的樣板之一。

中學階段的青少年可塑性大,
最容易受  Pygmalion  effect  影響,
被老師訓練成為考試和背誦的生物機器。
思考力不足的人認為香港只有「怪獸家長」。
其實香港除了有以偏概全、以訛傳訛的
怪獸家長」,
及屈膝坐井觀天的怪獸教育評論員之外,
還有怪獸課程及隨課程而來的怪獸考試」,
和過度忠實地執行這些課程及考試的怪獸老師」。
越來越多、累積性的課程,就是怪獸課程」。
將責任完全推卸給競爭激烈的社會,
及患了病的教育制度,
為了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而助紂為虐,
在駱駝的背脊上加上一根又一根禾桿草,
完全沒有愧對孩子感覺的老師,

就是站在教育體制最前線的怪獸老師」。
好像所有怪獸都有默契地一起進行揠苗助長:
例如「怪獸家長」會迫子女上補習班及參與十項全能訓練,
而「怪獸老師」則會為了自己任教的那一科公開試的成績,
派發過量的功課和習作。
他們都意圖在青少年有限的休息及娛樂時間之中,
互相爭奪再放置更多根禾桿草的權利,
但卻又互相推卸責任!

The  buck  stops  nowhere.

52《教學新思維》(一)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初中課程的編寫權一向掌握在學校的手中,
即使現行的高中 DSE 課程,
學校也可以用一個「思考架構」重新編寫。
如果我們真的是為青少年的好處著想,
為何不可以放棄虛偽,努力改革課程,改革教學方式?
終於有一天,自卑、精神病、老虎、甚至自殺都不可怕,
因為「課程、家長、老師和家課」加起來已經比苛政更猛了!

世界上一切事情都牽涉到道德的問題。
教書 schooling可以只牽涉到在市場競爭之下,
買賣是否公平,有沒有欺騙顧客;
教育 education則無可避免地牽涉到「宗教精神」
──「真」、「誠」、「愛」和「智慧」。
矢志不移、決心從事教育的老師必須問自己,
我愛我的學生嗎?愛到甚麼程度?
有沒有我愛自己子女或親人的一半?
如果沒有的話,有沒有四分之一?
如果沒有四分之一的話,有沒有八分之一?
是否當我們的子女大學畢業之後,
我們就不再需要關心別人子女的教育?
怎樣的課程、怎樣的教學方法才可以顯示出我的愛?
難道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只能夠是口號嗎?
一旦我們有了清晰的觀點,我們的行動就會改變,
教育的世界也會因此而轉變。

Love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duty.
( Albert Einstein )

由於一般人對「愛」的定義通常都不清晰,
而討論涉及「愛」的課題時,很多人亦無意澄清定義,
講人自講,各取所需,於是引起了不少思考上的混淆。
甚至會有老師把家長對子女的」,
用作掩飾自己對學生的」,完全無助於解決問題。
所以筆者要特別聲明這裡所說的「愛」,
是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裡的「愛」,
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的「愛」。

「宗教精神」內「愛」的重要性,
即使是一個子集subset也可以影響深遠。
下面這個演說,在思考結構之中,只不過是談及「團體內的愛」,
目的是說明「團體內的愛」,可以產生團員「對團體的信心」,
從而產生一個團體的凝聚力及抗逆能力,
促進團體在逆境中的生存機會。

Simon  Sinek
Why  good  leaders  make  you  feel  safe

如果這個想法應用在教育界,
如果這個團體只包括學校管理階層及老師,
當然可以產生某程度的凝聚力,
但如果學生們不覺得被愛,
團體的抗逆能力就未必夠強。
如果這個團體不但包括學校管理階層及老師,
更包括學生,
換言之,「團體內的愛」沒有將學生排除在外,
這個團體才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團體。

The  science  and  art  of  education
has  its  roots  in  the  heart.
( Jason Ling )

能夠擁抱愛的「教書」或者「教育」,完全符合經濟學的思維:
「只要你可以滿足市場需要,市場就會滿足你的需要。」

Love  someone  better  than  yourself.
Give  all  to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 Anna Quindlen, 2003 )

為甚麼聖經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篇 126:5》
撒種為甚麼要流淚?因為撒種是出於愛。
由於撒種是出於愛,所以一定要問自己
1.  撒的是否好種?會否自欺欺人?
2.  種如何撒?是否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撒法?

有人認為筆者在這裡提出的教學新思維,
目的只是在訓練「尖子」,筆者並不同意。
1.  訓練「尖子」只是其中一個目的。
2.  避免令「尖子」貶值,是其中一個目的。
3.  增加「尖子」的數目,是其中一個目的。
4.  訓練中間百分之六十的學生批判思維,是其中一個目的。
5.  減輕所有學生的讀書和考試壓力,是其中一個目的。
6.  培養所有學生尊重理性的精神,亦是其中一個目的。

以下是四個筆者曾經在交通工具上夢想過的教學方式,
寫出來讓各位有興趣的同好參考一下:

☆  夢想教學方式第一種學生做老師

I  believe  in  this  concept  that
you  learn  by  teaching.
( Stephen Covey )

老師先將課程斬件,分為三十節左右,
讓每一位學生都做老師,上課時輪流去教,
老師的工作是坐在課室的最後排打分。
小老師教的時候,所有同學都可以舉手發問,
到同學們再沒有問題的時候,就由老師去發問,
小老師的「教學」和「回答問題」兩部分,
都會分開評分,並且計入那位小老師的平常分。

這個方法首先是利用了同學們愛出風頭、愛面子、
唔衰得,或者怕被人恥笑的心態,逼他們充分地備課,
其中部份重視分數的同學甚至會預先找聽眾做一次綵排。
老師們絕對不應該介意同學們之間互相幫忙,
因為這也是這個教學法的其中一個目的:
鼓勵同學們互相切磋、互相學習,
減低互相競爭時可能出現對群育的破壞

其次,
這個方法是利用了《禮記》中所說教學相長的經驗: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
因為自己明白的學問,別人不一定明白,
要使到大部份人都能夠明白,
必須先對那一課的內容十分清楚,兼且表達得清晰易明。
而課餘時其他同學亦可以再向小老師請益。

這種教學方式的第一種好處,是訓練學生三大能力
自學能力,公開說話能力,和應對能力
第二種好處是鼓勵學生們備課讓他們發現備課的價值,
希望「備課及思考」能夠成為學生們的習慣,帶到大學。
學生們在備課過程中需要搜集資料,理解資料,組織資料,
而這些就是自學能力中最基礎的功夫。
當學生們需要向同學表達這些資料時,
他們的公開說話能力就有鍛煉的機會;
當學生們需要回應同學的問題時,
他們的應對能力就有鍛煉的機會。
學生做老師的第三種好處,是訓練學生們
互相觀摩
學習他人的長處,

第四種好處是增強學生──至少是那位小老師──
對知識的印象和記

這種教學方式最大的漏洞,當然是遇上懶惰的老師,
所以在執行時,監管的方法是課堂錄影,並且要求老師
1.  列出每課的教學大綱,
2.  寫出期望同學們會提出的問題,
3.  寫出老師自己會提出的問題。
最後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老師所問的問題,
除了表達了老師的要求之外,亦表達了老師的思考方式,
成為了同學們「備課及思考」的重要參考標準。
其次是要求學生向學校填寫課後報告和感受。
這種報告可以用作比較教同一科的各位老師的表現。
至於課堂錄影,可以讓學生們觀察自己和同學的表現,
亦可以讓下一屆的學生們參考。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