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科學在西方之所以能夠須利發展,差不多完全歸功於基督教文化。
因為早期科學的全速發展,至少要具備六個條件:
1. 人類克服了對大自然的恐懼,不再神化大自然。
基督教的「創造萬物一神論」,
將自古以來人類由於對大自然的恐懼而創造出來的諸神,趕盡殺絕,
而人類去研究大自然就是要理解神的作為,去欣賞和歌頌祂。
這個一神的信念,使人類能夠毫無懼怕地去研究大自然。
It stands to the everlasting credit of science
that by acting on the human mind
it has overcome man’s insecurity before himself
and before nature.
( Albert Einstein )
2. 一個信念,就是一切自然界的變化和現象是有規律的。
基督教的文化,假設神在創造萬物之前,已經定下所有自然界的規律,
而且一個有理性的神必定創造一個有理性、有規律、秩序井然的宇宙。
3. 一個信念,就是大自然是可以被人類理解的。
當時科學界認為,
神不會如此諷刺地或浪費地創造出替祂管理萬物的人類,
卻不賦予他們理解大自然的能力。
其實大自然可以被人類理解本來就是一個「謎」mystery,
所以愛因斯坦曾經說「宇宙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4. 一種動力,就是大自然是值得人類花功夫去的研究。
單靠好奇心,未必能夠產生足夠的動力,
驅使早期西方的科學家去研究大自然。
不少早期西方的科學家也是教徒的,
他們研究大自然的目的,是要研究神的創造來榮耀神,
同時希望藉著科學來減輕人類的苦難,
於是早期科學的研究才有了足夠的動力,甚至成為宗教的追尋。
當時,每一個自然定律的發現都被認為是創造者智慧的証據,
但是早期的科學家當然不會想到自然定律,
會使某些神蹟變成極高難度的事情,因為他們相信神是無所不能的。
5. 實驗和觀察是科學真理的最後評判。
研究大自然,就是和一個誠實的神對話,
而只有靠觀察大自然才可以理解神的創造。
6. 宇宙的基本結構可以數學化。
伽利略認為神以數學的語言寫下大自然的書。
但是為何數學這種精確的語言能夠如此有效地應用在天文學、
物理學、化學和工程各方面還是一個「謎」。
而去到了原子層次的細微世界,
更只有數學的語言才可以簡單地和精巧地表達自然規律,
失去了可以理解的圖像。
基督教的「神創論」和「一神論」適逢其會,
正好一口氣提供了以上六個條件的前五個條件。
所以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科學初期的發展中功不可沒。
筆者按:
暫時來說,科學和宗教屬於兩個不同範疇的學問,
它們有不同的研究對象,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As long as a scientific theory stays within
the bounds of science and deals with natural
phenomena by the methods of science, the
theologian must recognize its scientific merit
and avoid theological pronouncements concerning it.
Religion must, certainly, allow spiritual growth,
but such growth cannot occur if beliefs are
bound with steel bands of dogmatic intolerance.
A faith is small if it fears reality.
( Stanley D. Beck, 1959 )
然而科學的持續發展靠的是對人才(不再是神)的高度重視,
不會要求研究科學的人一定是基督徒,
所以在科學中期的發展,美國比其他國家快,
因為美國是一個重視人才,所以主動掠奪全球人才的國家。
尤其是在 1957 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 Sputnik 的刺激下,
美國對科技人才更為重視。
其後亦由於神似乎不理世事,
而人類又運用大自然的原則創造了自己的科技世界,
於是科技成為人類心目中的另一個神,
人類也認為自己變成了「半人半神的生物」demi-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