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學問》(下)

沒有接受過合格的思考訓練,或者還未覺醒的人,
就好像一頭在磨坊裡推磨的驢子,不但走不出磨坊,
眼光淺窄,而且不停地打轉,在做重重覆覆的事情,
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中的薛西弗斯處境完全相同,
所以合格的思考訓練,對人生的覺醒,和懂得將人分類,
是交友學問中的必要條件。

[人是會變的]

人是會變的,包括自己在內,
尤其是當我們生活在追逐「名利權「的資本主義的社會裡,
大部份人都會換一批朋友以利自己向上爬,向階級頂點邁進,
所以友誼褪色是常態,合情合理,而且合乎經濟利益。
反而友誼不變往往因為彼此都是善性循環中同道中人,
都是矢志不移,貪婪地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修行者。

至於徘徊在中性循環中的人,其中不乏聰明絕頂的人,
但聰明絕頂的人並不等於會有足夠的智慧,
並不等於為人會正直,並不等於會堅持自己的人格,
但聰明人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會覺得自己很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反而明白自己只是精於一個細中範疇內的事,
明白自己其他事情自己都只是懂得少少。
中性循環中大部份人不是沒有足夠思考能力,就是懶於思考,
而懶於思考的人往往不會覺得自己正在慢慢變得愚蠢,

所以有六個關於交友的課題,我們必須向他們指出:
1.  友情是用時間來量度的嗎?
2.  為了表示自己不變,而且長情,友情是否需要「愚忠」?
3.  當朋友的人格貶值之後,會變得越來越詭詐嗎?

4.  當朋友的人格貶值之後,幾十年的交情需要重新評估嗎?
5.  當朋友的人格貶值之後,自己的人格是否應該隨之而貶值?
否則如何繼續和他來往?
6.  當朋友變蠢之後,如果常常和他聚舊,是浪費時間嗎?
是浪費生命嗎?自己會否同時變蠢?交友是否寧缺勿濫好?
7. 當染了紅藥的菜連動物也不敢吃,而朋友卻甘之如飴,
和他聚舊的話,自己的人格會否貶值?
人是會變的,物是人非,緣盡緣散,不同循環中的人,
道不同當然不相為謀,即使再見面亦已然變成陌路人。

The  friends  in  your  life  should  be  a  source
of  reducing  stress,  not  causing  more  of  it.
Friends  inspire  you  or  they  drain  you.

But  remember  three  things.  In  the  first  place,
they  will  change  by  choosing  either  good,  bad
or  a  wide  range  of  in-betweens.  Secondly,  you
should  always  learn  your  lessons  well  from  them.
And  thirdly,  choose  your  friends  wisely,
and  help  them  only  when  you  are  able.
( Jason Ling )

很多人都認為朋友相遇相識是一種緣份,沒有錯,
但緣份既可以是來自善緣,可以是來自惡緣,
也可以是來自既有善緣亦有惡緣的各式各樣組合,
因為我們都不知道和朋友前生所結的緣究竟是怎麼樣的緣。

Few  friendships  would  survive  if  each  one  knew
what  his  friend  says  of  him  behind  his  back.
( Blaise Pascal )

生命如此短暫,光陰如此有限,必須珍惜當下,
所以當朋友變了質之後,或者自己一旦遇上了愚蠢的人,
就要對他們說再見,以免自己受到人格和理性方面的拖累,
必然被智者放棄,由善性循環墮落到中性循環,損失鉅大,
因為徘徊在中性循環,有如置身在曠野之中,
隨時會浪費四十年的光陰,一生的光陰,甚至幾世的光陰!

所以我們對放棄了人格的朋友,對滿足於愚蠢的朋友,
對晝夜度橋在灰色地帶行騙的人,都必須說一聲再會,
因為他們已經變成了我們不同路、不再熟悉的陌生人。

Sometimes  you  put  walls  up  not  to  keep  people  out,
but  to  see  who  cares  enough  to  break  them  down.
( Socrates )

Il  Divo  &  Lea  Salonga
Time  to  say  goodbye

那麼如何判斷變了的朋友?
變了的朋友大致上會出現下列九種特徵中的一二種,
其中有文有武,有嚴重的有輕微的:
1. 擁抱經不起批判的宗教信念,不論是任何宗教。
2. 做了掌權者的奴才,不怕無恥,不擇手段。
3. 意圖在法律灰色地帶行騙的商人。
4. 偏才,只接受過教書,未接受過教育,變的機會很大。
5. 重視面子和輩份多於重視理性,一遇上批判就會黑面。
6. 不認識自己或者沒有興趣認識自己,無自知之明,
    不能夠管理自己,沒有能力內省和自我批判。
7. 思考能力不足,概念和定義模糊不清,毫不介意,
    愚蠢又拒絕承認,常常好心做壞事。
8. 擁抱虛偽這種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9. 喜歡用人數來決定真理。

[人必以貌相]

無論是徘徊在惡性循環,中性循環或善性循環的人,
面相都是一門必須研究的學問。
選擇做好人,堅持在善性循環中徘徊的人,
絕對不能糊裡糊塗地當濫好人,一定要懂得帶眼識人,
除了遠離那些心機重城府深的奸狡小人之外,
還要謹慎那些看來面貌端正,好眉好貌的「半君子」,
因為他們不一定是好人,隨時會出賣自己,
在自己的背後插一刀,甚至陷自己於不義。
人必以貌相」這個說法,除了老江湖的經驗之外,
還有其他的理論根據嗎?

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 Oscar Wilde )

The  countenance  is  the  portrait  of  the  soul,
and  the  eyes  mark  its  intentions.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只有不懂看相,自以為胸襟廣闊,思想開放的人,
才會鼓勵青少年和其他人和或然率賭博:
Becom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aren’t  your  age.
Hang  out  with  people  whose  first  language  isn’t
the  same  as  yours.  Get  to  know  someone  who
doesn’t  come  from  your  social  class  and  who
doesn’t  have  integrity.
因為意圖從錯誤中學習來成長的代價,實在太鉅大了!
女孩子可能會被強姦,男孩子可能會被騙,甚至喪失生命。

相由心生,亦隨境變,但總有例外,
因為面相學是一門專業的學問,不會重視美醜之別,
專家的看法和非專業人士的看法,會有嚴重的差異,
因為一個人的心術和他的美醜卻沒有必然的關係。

春秋時代,范蠡勸告文種引退時,曾經這樣說: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子何不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對相信有輪迴的人來說,人的相貌有兩個來源:
1.  來自前生的善行或惡行在今生的相貌和眼神中反映。
2.  相貌不美的人可能看破相貌,明白色即是空,
     所以此生選擇一個平凡的面孔,以利個人修行。
然而今生的修行當然可以改變自己的相貌和眼神,
所以面相學才會歷久不衰。

至於不相信有輪迴的人,累積江湖經驗和閱歷之後,
大多會接受「相由心生」的說法。
所以中國傳統有這兩個說法:
有諸內,形諸外」及「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中國傳統的面相學甚至認為可以從一個人的面相,
看出當事人的忠奸賢愚、富貴貧賤、壽夭窮通。

「同一耳也,有軟硬,有厚薄。
    同一眉也,有濃淡,有長短。
    同一目也,有清濁,有露藏。
    同一鼻也,有曲直,有高低。
    同一口也,有斜正,有大小。
    五官之不同如是,其心裡安得而同乎!
    相人書云:
    耳厚而堅者,體健。耳薄而軟者,神昏。
    眉長而秀者,主聰明。眉短而促者,主愚蠢。
    目光明媚者,慈祥。目光斜露者,邪淫。
    鼻梁正直者,忠信。鼻梁歪曲者,姦惡。
    口之端厚者,言不妄發。口之偏頗者,語必支離。
    五官之不同如此,故心裡之不同亦如彼!」
《中西相人探原》(袁樹珊編著)

人必以貌相,不是以美醜相,不是以儀容是否乾淨相,
不是以衣著相,不是以行頭相,不是以社會地位相,
而是主要以眼神相。
孟子曰:
「胸中正則眸子瞭焉。
    胸中不正,眸子不能掩其惡也。善惡在目中偏正。
    善者,正視神清睛定。惡則斜視不定神濁。」
孟子曰: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
    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離婁章句上》

金庸武俠小說《飛狐外傳》中描繪的程靈素
就是揭櫫這個中國傳統的看法:
「一雙眼睛明亮之極,眼珠黑得像漆,
    這麼一抬頭,登時精光四射。」
「除了一雙眼睛外,容貌卻是平平,肌膚枯黃,臉有菜色,…
    頭髮也是又黃又稀,雙肩如削,身材瘦小,…」。
「她肌膚黃瘦,本來算不得美麗,但一笑之下,神采煥發,
    猶如春花初綻。」

我們當然不能夠忽略孔子的說話: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問題是,如果人以貌相的準確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
可以說比天氣預測還要準確,只是失之子羽,
而子羽這樣子的人,不可能超過百分之十,
那麼,人以貌相就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
換言之,人以貌相,要看閣下的功夫和閱人的經驗。

真和善的人說話一定美。所有真和善,都是美!
但面貌端正,好眉好貌的人不一定真和善,
所以面貌端正,甚至長得非常美麗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否則俗語不會出現蛇蠍美人、衣冠禽獸、偽君子等說法。
一般人都會有這個直覺,就是惡形惡相,奴形奴相,
眼神閃爍陰濕鬼祟,欠缺正氣的人,往往是壞人!
壞人惡形惡相非常多元化,有些唇薄如刀,有些藐嘴藐舌,
有些腦後見腮,有些鼻無三兩肉,有些眼神刻毒,
有些眼、嘴、鼻長得活像外星人,皮笑肉不笑,
有些男人皮光肉滑,陰聲細氣,說話多語言偽術,
有些女人貌如白雪公主中巫婆,說話有如潑婦罵街。
穿起西服來的確是屬於  decent  people
但說起話來毫不介意表演腦袋裡的草和陰點,
完全不介意他們的  indecent  exposure
智者只需要測試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分辨能力,就一清二楚。
有諸內,形諸外,人的心往往會由面貌言行肢體語言反映出來,
道理和我們要將人和他的思想及他的思考能力分開來判斷一樣。

年齡的確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
雖然說三歲定八十,但兒童的心比較單純,
還有機會在人生路程中作出抉擇,選擇修行,
但過了四十歲的人大部份都已經作出了抉擇,
所以他們的面貌、言行、肢體語言完全反映出他們的內心世界。
有人說:「有一種年紀很乾淨,有一種年紀很齷齪。
的確有道理。

但自從我們知道南韓的整容功夫厲害,
在世界上可說是數一數二之後,的確可以令人極速變臉,
由「曾奇醜」變成另一個「張宏艷」!
人不可以貌相,又似乎成為了真理。
他/她的美色,色目以待;他/她的愚蠢和邪惡,拭目以待。
於是研究談吐和肢體語言,可能比研究相貌更重要,
但絕對不是口甜舌滑,不是口齒伶俐,不是善於辯論,
而是談吐的內容和意識形態所顯示出來的動機和心態。
因為談吐難以造假,只能夠克苦訓練。
一旦經過嚴謹的談吐訓練,再加上南韓的專業整容,
似乎《窈窕淑女》中的教養又有了市場。

一段發人省思的可口可樂廣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2GRKTvWdQ

那麼徘徊在惡性循環中的人,為何需要研究面相?
其實「吸引定律」已經告訴我們這是不需要的,
因為惡形惡相的人為了共同的利益,
很容易就可以培養出團隊精神,不問因由就互相支持。
然而惡形惡相的人交的朋友不一定是惡形惡相的人,
否則這世界怎會有「知人口面不知心」的俗語?
怎會有有好眉好貌生滿蚤的半君子和偽君子?
徘徊在惡性循環中的人,當然會結交同道中人,
當然相信「人生最重要的是誰陪伴在自己身邊同心同德」!
他們只需要一個蠱惑的阿頭和執法的部門。
如果蠱惑的阿頭是偽君子、半君子或偽教徒就更妙,

因為所有的做法,行為和行動,
都可以美其名為胸襟廣闊的「包容」,而不是包庇。

參考:《人性理論》(上) 《人性理論》(中) 《人性理論》(下)

一般人所說的美,當然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去判斷,
既有客觀的元素,亦有因人而異及品味高低的主觀元素,
所以「人、事、物」既有對稱美,亦有不對稱美;
既有完整美,亦有缺憾美;
既有自然美、天生美,亦有人工美、整容美。
有美就有醜,所以人既有正義美,亦有邪惡無恥醜,
既有智慧美,亦有愚蠢醜。
邪惡、無恥、愚蠢的人之中,箇中的高手,
在公眾場合往往能夠達到「醜我兩忘」的境界。

All  God’s  children  are  not  beautiful.
Most  of  God’s  children  are,  in  fact,
barely  presentable.
( Fran Lebowitz )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夠同意聖經的說法:
「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
    便不可按著外貌待人。」《雅各書 2:1》
「但你們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被律法定為犯法的。」
《雅各書 2:9》

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這種處世的智慧,
需要具備多種能力:
1.  對人性格判斷的能力。
2.  建設一個良好的分類法,將人分類。
3.  懂得自己的分類法只不過是一種「假說/猜想」,
     需要常常修訂。
4.  最好能夠掌握中國傳統術數中的掌相和命理學,
     因為這種學問一向是中國文化中「知己知彼」的工具。
這樣多種的能力,如果要能夠融會貫通的話,
肯定需要結合哲學,心理學,文化環境學 [社會學,歷史],
嚴謹的思考訓練和命理學。

中國傳統術數中的紫微斗數,
是「知己、知彼、知事」的重要工具,
能夠在這三方面提供外行人難以想像的協助,
並且能夠給予「未雨綢繆」這個詞彙一個更深入的定義。
筆者更加夠膽說,紫微斗數將人分類,
不論是劃分大類抑或精細分類,都是最佳的工具,
而且是傾向於用人格和智愚來劃分階級。

Life  is  prescious.  Time  is  prescious.
Seats  in  life  are  crucial  and  prescious.
Who  we  have  and  who  we  choose  to  have
in  our  life  matters  dearly.

Not  everyone  deserves  a  seat  at  the  table
of  your  life.
The  older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to  be  surrounded  by  quality  people.

Friend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