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是甚麼?》(三)

如果教育制度成功,民智大開,「溝通」是這麼容易,
找到「溝通」的對手又是這麼容易,
找到有興趣「溝通」的對手又是這麼容易,
找到有時間又有興趣「溝通」的對手又是這麼容易,
我們還需要真正的溝通專家嗎?

We  need  people  in  our  lives  with  whom
we  can  be  as  open  as  possible.  To  have
real  conversations  with  people  may  seem
like  such  a  simple,  obvious  suggestion,

but  it  involves  courage  and  risk.
( Thomas Moore )

People  who  have  trouble  communicating
should  either  shut  up  or  pay  for  listeners.
( Jason Ling )

[訴說者和聆聽者的互動]

The  single  biggest  problem  in  communication
is  the  illusion  that  it  has  taken  place.
( George Bernard Shaw )

「聆聽者」一定要有足夠的思考能力,要有最起碼的關懷,
最起碼的愛心,要有同理心,要具備雙方平等的心態,
還要有能力衡量「訴說者」的文化水平和智慧程度,

因為這樣才能夠判斷對方的說話和身體語言的真正含意。
否則,「聆聽」和「聽見」有甚麼分別?
結果「聆聽者」不是「扮演聆聽」又是甚麼?

「聆聽者」的功夫,要視乎「訴說者」的水平來適應,
這是一個需要快速磨合的過程。

一個對社會上各階層語言的理解能力有認識,
兼水平高的「聆聽者」,碰上一個水平低的「訴說者」,
當然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哪些是重要的訊號,
哪些是無用的噪音,
哪些是「訴說者」想表達的意思,
但礙於文化水平,無法清楚簡要地闡明。

「聆聽者」尤其需要謹慎他們自己的身體語言,
切勿「言語溫和,但眼神嘲諷」!
受過專業訓練的「聆聽者」懂得言語溫和,
因為他們明白「話說得越溫和,收的效果越大。」
專業訓練不足的「聆聽者」容易露出嘲諷的眼神,
因為他們以為「訴說者」在他們指掌之內。
所以「聆聽者」必須有真誠和愛心,才不會露出馬腳。
不能只是  get  the  job  done

不要天真地以為「訴說者」的水平一定比不上「聆聽者」,
在並不罕見的情況下,「訴說者」往往比「聆聽者」更具智慧,
對方其實是在「扮演」「訴說者」的角色,
反過來衡量「聆聽者」的文化水平,
考驗「聆聽者」的智慧、人格和愛心。
將「聆聽」視為只是一份工作的專業人士,
一旦遇上高層次的「訴說者」,最易露出馬腳,
往往在表達關愛之情時,被對方發現竟然不見了心!

名利權世界的「聆聽」和「訴說」,
極可能是一場爾虞我詐的心理角力:

☆  「聆聽」成為「知彼」的一種手段。
所以聆聽者會盡力隱藏關於自己的東西,
盡量不表達自己的意見。
「聆聽者」讓「訴說者」在一個舒適、平和的氣氛下,
放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使他們覺得安全、被尊重及無壓力。
當「聆聽者」掌握了「訴說者」的思想和心理弱點之後,
對付「訴說者」的現象就會在其後出現

☆  「訴說者」利用對方的「聆聽」來誤導「聆聽者」,
並且從對方的眼神及身體語言來揣測對方的意圖。
在辦公室政治裡,不少間諜都喜歡扮演關心和聆聽的人,
而不少聰明的「訴說者」會扮演信任「聆聽者」的角色,
利用這些間諜來傳遞錯誤的信息。

☆  「訴說者」歧視一般人的智力,
認為可以運用高層次的「語言偽術」來欺騙愚夫愚婦。
這種現象常常會出現在政治演說之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