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蓑煙雨任平生 ]
蓑衣:用草製成的雨衣。
煙雨:煙波風雨。
任:負擔、經得起、承擔責任。
任平生:平生一向如此,不介意就這樣過一生。
小序中說「雨具先去」,
既然雨具先去,何來蓑衣?
是否蘇軾的邏輯有問題,為賦新詞強說愁,
抑或「雨具先去」其實根本是子虛烏有?
是否蘇軾自己一個人有蓑衣,其他同行者都沒有,
所以「同行皆狼狽」而自己就可以「吟嘯且徐行」?
確是如此的話,這闋詞的嘲諷程度可真厲害了!
當然讀者可以指責蘇軾邏輯上有問題,
但筆者認為這一句可以翻譯為:
不論任何天氣,任憑煙霧迷漫,風吹雨打,
只需要披上蓑衣就足以應付。
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到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
語調及描繪突然一轉,
借用自然界的風風雨雨,貧賤富貴的起伏,個人的回應,
來表達一種澹泊、安命、悠然的生命態度。
任憑外界風風雨雨,一件蓑衣已經足夠應付!
言外之意就是:
「我甘於平凡,對逆境和窮困都處之泰然,
毫不介意降低物質欲望,澹泊地過一生」。
這就是「無欲則剛」,英華內斂,寧靜致遠的心境,
也是一種「昂首闊步,大地在我的腳下」的境界!
一般未受過哲學思考訓練的文化界人士,
會傾向於用「倔強」來描繪蘇軾在這闋詞中表現的性格,
筆者則完全拒絕用「倔強」這個形容詞。
拒絕同流合污是倔強嗎?擇善固執是倔強嗎?
看破世情,回歸心靈,算是倔強嗎?
[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料峭:形容冷風。
沙湖在湖北,農曆三月,是暮春。
暮春天氣多變,春風應該還有點寒冷。
亦由於春寒,
所以眾人出發前應該是喝了一點酒來驅寒,
所以才有這一句「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料峭的春風把我從醉意之中吹醒,感覺到寒意襲人。
值得細思的是,既然現在酒醒,
那麼上半闋詞描繪的,應該是醉酒中的心態和行為,
所以也許有人會這樣批判:
這闋詞是事後作品,醉中的心態和行為也是事後的解釋,
前兩句只不過是醉後豪放、不羈的心態和行為,
所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是喝醉後的感覺,
並非清晰而又有深意的思維,未必是表達高深的人生哲理。
筆者認為,即使批判的人認為是瑕疵,亦瑕不掩瑜,
因為可以是由於蘇軾有點醉,
所以將他的思想和灑脫的性格表露無遺。
而事後毫不做作的紀錄,亦令我們更加欣賞這闋詞的境界。
如果「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既是醉中的心態,
亦意圖表達高深的人生哲理,讓讀者自己去猜測和玩味,
那麼這闋詞的境界就更高了!
酒醒,也許是用來暗喻政治覺醒;
料峭春風,也許是用來反映官場的黑暗;
微冷,也許是指官場的黑暗令有抱負的人熱誠冷卻。
值得高興的是,風雨過後,天開始放晴:
西下的斜陽竟然從山頭迎面射過來,照耀著我們。
其實一切事情都不應該看得太壞,
風雨之後又會有平靜,黑暗之後又會有光明;
在人生最失意時,亦往往凶中藏吉。
正如陸游所說: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
所以蘇軾在「相迎」的前面用了一個「卻」字。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