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二)

But  however  measurable,
there  is  much  more  life  in  music  than
mathematics  or  logic  ever  dreamed  of.
( Gabriel Marcel )

據說西崎崇子不會收錄「二手」學生,
因為她認為「要糾正壞習慣很費時啊」。

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從小每天只練習鋼琴兩至三小時,
他說過音樂家與運動家不同,
1.  音樂要身心協調,靠大腦、想像力、生活體驗。
2.  若果全身投入,練習兩小時已經很累。
3.  在理想狀態裏,我會像進入另外一個音樂世界,
     對外界完全沒有感覺。

筆者曾經學過半年鋼琴,至今依然只是少少喜歡,
完全沒有強烈的興趣,尤其討厭當年那個打拍子機,
而且筆者喜歡的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所需要的技巧,
他們之間至少有一個光年的距離。

筆者不但不懂得看樂譜,也不懂得玩樂器,
唱歌更加是音域狹窄,所以很少唱歌曲。
在現時香港音樂教育界的眼中,
筆者這樣的人是音樂的「門外漢」,
屬於差不多完全「不懂得音樂」的那一類人,
根本沒有資格說三道四,沒有資格做「音樂欣賞者」。

但是由於多種從小直到大學階段發生在筆者身上,
需要頗多筆墨才能清楚解釋的種種因緣,
令筆者對音樂有強烈的好感。
雖然對音樂的感受十分強烈,但又不是非聽不可。
筆者從來不覺得「如果自己喜歡某一首樂曲,
自己就應該學習如何演奏那首樂曲」,
亦從來不覺得「如果一個人懂得演奏那首樂曲,
他才算是懂得欣賞那首樂曲」。
原因很簡單:
1.  自己的演奏技巧未達到水準,就會褻瀆那首樂曲。
2.  自己的心不在那首樂曲,無論演奏技巧多麼到家,
     演奏出來就必然在心靈角度方面出現瑕疵。
3.  不同的高手演奏同一首樂曲,可以讓我們有不同的感受,
     不需要一統天下。
4.  演奏那首樂曲演得好的人,
     對這首樂曲的感受和欣賞未必一定勝過我。

Evelyn  Glennie
How  to  truly  list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3V6zNER4g

大致上,音樂至少有六種不同的欣賞方式:
1.  單純用「身體 body」去感受,例如跳舞音樂。
2.  用身體、ego 和模糊的概念去感受,例如一般的情歌。
3.  用分析音樂結構和辨別樂器的種類來欣賞,
     這是筆者讀大學時選一科音樂欣賞課時的要求。
4.  欣賞音樂表演者的技巧,
     所以有一些音樂家會喜歡聽練習曲。
5.  用身體、心靈和宗教精神去感受。
6.  最後一種是「扮野」的欣賞,
     以演奏者的名氣,價錢和朋友的喜好為依歸。

正如人類有多少不同的性格,有多少不同的心境和精神狀況,
在社會化過程中接受過多少不同程度的意識形態洗腦,
就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音樂。
除了一般人所說的「各花入各眼;青菜蘿蔔,各有所愛」之外,
筆者是如何判斷一首樂曲呢?

筆者一定不會找懂得音樂的人來判斷!
在聲音的敏感和判斷方面,他們是專家,
在聆聽音樂技巧,樂曲分析方面,他們也許是專家,
但他們的專業才能往往阻礙了他們對樂曲的感受,
他們口裡說的「好聽」和筆者感受到的「好聽」未必相同,
因為音樂人未必走在心靈的道路之上。

很多人都以為音樂演奏者一定比音樂欣賞者更加懂得音樂,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
因為音樂演奏者,往往礙於個人的天賦,
未必能夠成為一二流的演奏者;
反之,在完全公開的音樂市場上,
有品味的音樂欣賞者可以選擇最佳演奏者的作品來欣賞,
而且可以反覆欣賞,結果音樂欣賞者的品味能夠不斷地提升,
如果說最佳演奏者是千里馬,有品味的音樂欣賞者就是伯樂。
千里馬固然不常有,伯樂同樣不常有!

有一些人好讀書,不求甚解;
筆者則好聽音樂,不求甚解,
而且一定將旋律和歌詞分開來判斷。
首先,音樂最重要的是旋律,
其次才是演唱者的技藝和感情。
歌詞欠佳,和旋律予人的感覺不配合,

隨時可以修改歌詞或甚至完全放棄,重新再寫;
但旋律不佳,不悅耳就是死症。
只有那些擁抱虛偽的人才會有兩套標準,
一套標準應用在流行曲之上,
另一套標準應用在古典音樂之上,
甚至認為凡古必佳,所以古典音樂一定好好聽,
古典音樂之中完全沒有適合神智不清的人,
那些有如噪音的音樂!
至於旋律佳不佳,悅不悅耳,當然會有個別差異,
也許和人腦的結構及多元化有關。

一篇精采的文章都有好的部分和普通的部分,不應該照單全收,
從一個音樂消費和欣賞者的角度來看,音樂也是一樣,
只有盲目喜愛古典音樂的人,才會堅持由頭聽到尾,
況且古代的人有的是時間,生活沒有現代人那麼壓迫。

Too  many  pieces  of  music
finish  too  long  after  the  end.
( Igor Stravinsky )

普通的音樂,也許是文化、風俗、習慣、ego 的語言;
優秀的音樂,屬於心靈的語言,是沒有國界的,
是要用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去聆聽和欣賞的。
當我們看到那些所謂「懂音樂」的人為三、四流的音樂鼓掌時,
就好像看到那些文學人對涉及哲學的新詩鼓掌一樣,
感受同樣深刻。

換言之,我們需要作出這個判斷:
怎麼樣的音樂才算是 [優秀/高級] 的音樂?
是否演奏技巧難度高的樂曲就是 [優秀/高級] 的樂曲?
那樣更重要:
音樂的 [悅耳程度、感染力、心靈的參與],
還是音樂的 [技巧和演奏的難度]?

筆者的假說是:
怎麼樣心靈境界的人就傾向於欣賞怎麼樣的音樂。
音樂人心目中的「陽春白雪」,
在心靈的角度來看,可能連「下里巴人」也比不上!
所以筆者會找來十位真摰誠實的人來判斷,
優秀的音樂就自然會脫穎而出。

Ana Vidovic

楊興新

張兆歸

Ayako Ishikawa 石川綾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