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融書]
八十年代組織「讀書會」,
是不少喜歡讀書的人趨之若鶩的事情,
但問題是讀甚麼書?如何讀法?目的是甚麼?
二十年後,組織「讀書會」已經追不上時代的步伐,
因為人類的經驗和知識越來越多,不斷地累積,
不斷地增加,於是書籍就越來越多,
即使是古今著作中之經典,亦浩如煙海,
然而時間並沒有增加,所以變得越來越珍貴。
現在的年青人讀書已經忙得要命,
一旦盲目背誦,睡眠不足,往往令學習適得其反,
那麼距離「博學」的階段就會越來越遠。
所以不論求學如何努力的人,都需要珍惜他們的讀書時間。
但話說回來,一旦在中學階段有哲學課程,例如知識論,
組織「讀書會」依然是一個好的制度,
上到大學之後,如果能夠慎選經典的書籍,
「讀書會」依然有存在的價值,
但上到研究院之後,組織「讀書會」就是浪費時間。
Life is too short, time too valuable,
to spend it in telling what is useless.
( Voltaire )
所以融會貫通的第二步功夫就是設法用簡短精要的文字,
來表達重要的思想和概念。
It is my ambition to say in ten sentences
what others say in a whole book.
( Friedrich Nietzsche )
真正讀過許多書,又有思考能力的人,
不會向人強調自己讀過多少本書,或者多少本名著,
只會問自己理解了多少,知不知道每本書的優劣所在。
智慧再高的人,就會質問自己融過多少本書,
及有能力融掉多少本優秀的書。
一旦社會上或者學校裡出現了「批判平台」,
就必然會出現「將大量書籍消化整合」的需求,
於是「融書會」就會應運而生,取代了「讀書會」!
一群喜歡思考的人自然會合力去「融書」,
而「融書」亦將成為新世代讀書人的其中一個職責!
所謂「融書」就是通過嚴謹批判及去蕪存菁的程序,
用一個或多個不同的「思考/概念架構」來組織知識,
消化、簡化、濃縮、精簡、抓住要點來整合書籍。
「融書」不但可以大幅度減少青少年在學習時間上的浪費,
更可以避免青少年記憶諸多低層次的概念,
將來需要痛苦地重新學習,困難地洗掉這些先入為主的概念。
換言之,讀好自己任教一科的書,然後傳遞給學生,
也許是上一代人對老師的要求,
但自從 2016 年人工智能電腦在圍棋上打敗了韓國高手之後,
也許未來的十年或二十年,
「融書」及編寫學生們可以在電腦上自學的課程,
包括測驗和考試在內,不但讓所有學生都有一個統一標準,
避開了不同學校、不同社區有不同質素老師這個變數,
而且可以讓學生檢測自己過去認知的基礎,概念的錯漏,
及讓學生控制自己學習的快慢進度,好處數之不盡,
所以「融書」將會成為新一代老師及知識份子的職責!
至於最好的經典,可以用附錄及註解來補充。
If you run from technology, it will chase you.
( Robert M. Pirsig )
Life is too short, time too valuable,
to argue with fools or to waste it in writing
unimportant things. Writing of important
ideas and concepts should be concise and
organized under a conceptual structure.
( Jason Ling )
參考:《思考和概念架構》
如果學生們讀數學和物理都要從牛頓的作品開始,
那麼他們在中學和大學裡需要讀多少年書才足夠?
記得數年前兒子讀哲學碩士時,筆者亦去旁聽,
一看見那張長長的閱讀書單 reading list,心裡就在想:
如果讀哲學還是用傳統的方法,跟隨著歷史的次序,
累積性地一個哲學家接著一個哲學家去研究他們的思想,
那麼越遲讀哲學的學生就會越來越辛苦,
因為必然有越來越多的哲學作品要閱讀和理解。
教育工作者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
一張長長的閱讀書單目的是甚麼?
有否將個人以往的閱讀痛苦薪火相傳的意圖嗎?
有否撇開老師拋書包和下馬威的意圖嗎?
筆者又想起傅佩榮教授在研究所時的讀書方法,
是從巨人著作精確地英譯中入手,
好處是訓練到他的英文閱讀能力根基十分扎實,
然而筆者從閱讀傅佩榮教授的作品中,
發現這種讀書方法的壞處是受人影響太深,
而當影響太深時,承先就不一定能夠啟後,
難免對一門學問未能夠完全融會貫通。
當巨人的著作累積越來越多,
而精英又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為何還需要翻譯而不直接去融書,以利後來者?
筆者一位高才學生告訴我,美國的電機工程界,
每年都邀請專家開會決定電機工程中專業名詞的定義,
一旦通過之後,就全電機工程界通用通用這一些定義。
為什麼哲學界不能夠向電機工程界取經,
全行通用一些嚴謹的詞彙和概念的定義?
是否因此所以哲學界沒有人願意做融書的工作?
融書之所以重要,
除了因為知識越來越多,書籍越來越多之外,
還因為學生閱讀的速度快過老師講解的速度,
更休提以往學生上課時非常浪費學習時間的抄筆記工作。
新時代的學習講究效率、娛樂和穩實的基礎,
有遠見的社會必然會聘請融會貫通的專家,
既用「森林思維」及「根源思維」,又用「思考架構」,
將幾十本課題互相有關的書籍的精華,
消化、簡化、濃縮、整合起來,再加入興趣元素,
成為一本完全「取代」[不是導讀] 的整合書,
以節省未來一代又一代讀者研讀的時間。
整合書 [不是現在那些忽略批判思考的教科書],
就成為了未來課程的基礎。
其實所有翻轉教育的課程,都應該是像一本整合書。
整合書,再加上一個「批判平台」,
就可以訓練未來一代的老師及未來一代的社會棟樑。
如果我們想用行動來支持下面這位作者的樂觀看法,
想節省所有未來研究者的時間,融書更是事在必行:
No matter what problem you encounter,
whether it’s a grand challenge for humanity
or a personal problem of your own, there’s
an idea out there that can overcome it.
And you can find that idea.
( Ray Kurzweil )
筆者預見十年之內,當知識越來越多,
當「好書」越來越多,當時間越來越珍貴的時候,
消化和整合這些好書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時間就是生命!
所以社會對「融書工作者」,
對這些高層次的「書籍消化整合者」的需求,亦會越來越大,
筆者相信這會是未來教育界一個興旺的行業。
而重視軟實力的國家,甚至會成立「融書整合機構」!
「融書」本來就應該是近代知識份子死前對社會的責任。
矢志融書者,除了必須小心謹慎之外,
性格和習慣兩方面亦需要
1. 對真理謙卑,但不需要對所有人謙虛。
2. 對自己要求高,精益求精,以免誤人子弟。
3. 力求文章寫得清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4. 常常修訂文章,修訂課程,修訂完又修訂。
5. 習慣自我批判,尤其是在沒有人切磋琢磨、
沒有人批判時就自我批判。
[融書是哲學家的工作]
融書,需要去蕪存菁,
而去蕪存菁則需要清晰的詞彙和精確的概念。
當清晰的詞彙和精確的概念應用在教學上的時候,
老師們遲早都會發現:
如果一位作者喜歡一開始就拋出大量的專業名詞,
那麼這位作者最好能夠用「根源思維」,
不厭其煩地逐一介紹每一個專業名詞的來源,
能夠用實際例子來介紹和說明就更棒,
設法盡量避免傳播自己也不懂得的概念。
否則作者就應該盡力避免專業名詞,把概念說得顯淺易明。
因為作者一開始就拋出大量看似高級的專業名詞,
會窒息了讀者對思考的興趣,絕對不利於教批判思維。
這個想法一旦應用在教學之上,我們就要讓學生們覺得:
1. 思考是他們天賦的能力,並非由老師所「賜予」。
2. 老師只是在訓練他們如何發掘及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3. 老師不會意圖控制學生們跟隨老師的思考,
讓學生們覺得不靠老師就沒有了思考能力。
老師們是否明白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態度和動機嗎?
參考:《思考和閱讀》(三)
筆者按:
也許讀者會發現「融書」這個新時代的概念,
除了是用批判思維教人文學科的教師,
例如台灣張輝誠先生的 學思達,
例如美國的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
及筆者憧憬的將來「中文IB課程」三者的迫切需要之外,
同樣適合於寫電郵、履歷表 resume、演講稿 speech draft、
工作報告 report/presentation 和備忘錄 memorandum。
這個新時代的概念當然不會影響到文學和小說創作,
只是不知道這個概念在未來二十年,
將會如何影響到中國語文科中的其他作文寫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ipped_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