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二)

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 (1632-1704) 和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都「認為」,
人類不能夠肯定客觀世界的存在,
因為我們感官所提供的,只不過是一個「感覺」,
而「感覺」到的世界不等同客觀的世界,
所以哲學家說他們不能夠「相信」在人腦之外,
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科學家「相信」在人腦之外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他們用工具和儀器來解決感官判斷的誤差,
用「互為主觀」、「互相批判」的方式,
及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經驗,
「證明」了客觀世界的存在,同時獲得可靠的知識。

科學家既相信及證明有一個外在、客觀、現實的世界,
亦相信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概念世界,稱之為科學真理,
並且努力以赴地去發掘這個客觀的概念世界。

參考:
《科學是一種信仰》(一)
《科學是一種信仰》(二)
《科學是一種信仰》(三)
《科學是一種信仰》(四)

  科學絕對尊重客觀的事實和實驗結果

科學服膺「事實」,
所有從事科學的人都需要接受「實驗」的挑戰。

The  scientific  process  of  inquiry  is  empirical
because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are
regarded  as  the  ultimate  authority.

所以科學知識在哲學裡,
稱為「後驗知識a  posteriori  knowledge
就是那些需要依靠感官經驗才可以獲得的知識,
所以「後驗知識」又稱為  empirical  knowledge

然而科學知識不但需要依靠感官經驗,
更需要一個小圈子的科學家「互為主觀」來得到共同經驗,
並且需要經過批判和或多或少的後續「實驗」,才可以產生。
所以「後驗知識」中的「驗」字,蘊涵著經驗和實驗兩個意思。

1.  先有事實,然後才有解釋。

an  open  attitude  toward  experience

2.  重視驗證。

a  commitment  to  experimental  truth

3.  從事科學的人最好能夠有敏銳的
觀察力
keen  observation 和抽象的推理能力

4.  研究發生錯誤的地方。

The  study  of  error  is  not  only
in  the  highest  degree  prophylactic,
but  it  serves  as  a  stimulating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ruth.
( Walter Lippmann )

☆  科學服膺「互為主觀」的方法。

科學中所謂客觀objectivity
其實就是互為主觀intersubjectivity
由於所有人類的觀察或實驗都是「主觀」的,
人類能夠做到最好的就是「互為主觀」。
所謂「互為主觀」的觀察或實驗,
就是任何一位有足夠智力及受過訓練的人,在同樣的情況之下,
都會得到同樣的結果。

「互為主觀」作了下列的假設:
1.  There  is  a  single,  unique  physical  world
existing  independent  of  observers.
2.  All  trained  human  beings  are  interchangeable
as  observers.
3.  Scientific  observations  are  reproducible,
regardless  of  who  makes  them  and  when  they  are  made.
Experiments  can  be  repeated  and  checked  independently.
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basic  to 
man’s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d
lies  at  the  very  heart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簡而言之,
Science  requires  an  observational  consensus  of  
trained  and  competent  observers.

「互為主觀」這個方法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
就是尊重和應用了一個小圈子的「集體智慧」:
collective  rationality  of  selected  human  beings

在《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一書中,
R. M. Pirsig  提出相同的看法 ( p.262 ):

What  guarantees  the  objectivity  of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is  that  this  world  is
common  to  us  with  other  thinking  beings.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that  we  have  with
other  men  we  receive  from  them  ready-made
harmonious  reasonings.
We  know  that  these  reasonings  do  not  come

from  us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recognize
in  them,  because  of  their  harmony,
the  work  of  reasonable  beings  like  ourselves.
And  as  these  reasonings  appear  to  fit  the  world
of  our  sensations,  we  think  we  may  infer  that
these  reasonable  beings  have  the  same  thing  as  we;
thus  it  is  that  we  know  we  haven’t  been  dreaming.
It  is  this  harmony,  this  quality  if  you  will,
that  is  the  sole  basis  for  the  only  reality
we  can  ever  know.
( R. M. Pirsig, 1974)

用俗語來形容,在符合所有事實之下「英雄所見全同」,
就是客觀科學知識的來源!

即使在哲學上,「互為主觀」的應用亦是相當重要的。
如果沒有這個方法,
我們沒有可能理解人類的「感覺」會否有相當程度的共識,
而沒有共識,就根本不可能有哲學上的「美學」的出現。
至於不太重視「互為主觀」的文學、音樂和藝術,
他們的世界就有很重的主觀,宣傳及互相諂媚的成份!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