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一)

無知ignorance (n) ignorant (adj)
既是正常,亦是不正常,
視乎在那一方面的「無知」及「無知」的程度如何。

[如果只看一方面的知識的話]

莊子在《庖丁解牛》中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又在《秋水》中說:「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從宇宙無窮無盡的知識這個角度來看,
即使只注視某一方面的知識,人類總是「無知」的。
這個真理可以衍生出五種態度、五個抉擇:
1.  明白做學問就必須對真理謙卑。
2.  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  接受半桶水的學習,得過且過、安於平庸。
4.  每一方面的知識都請教該方面的專家。
5.  放棄努力,放棄思考,找一個養得起自己的配偶。

The  more  we  learn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deeper  our  learning,
the  more  conscious,  specific,  and  articulate
will  be  our  knowledge  of  what  we  do  not  know,
our  knowledge  of  our  ignorance.  For  this,
indeed,  is  the  main  source  of  our  ignorance──

the  fact  that  our  knowledge  can  only  be  finite,
while  our  ignorance  must  necessarily  be  infinite.
( Karl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1963 )

由於擁有資訊不等於擁有知識,因為資訊必須證實才變成知識,
同樣道理,擁有知識不等於聰明,因為聰明人需要懂得運用知識,
同樣道理,一個聰明人不等於一個有智慧的人,
因為一個聰明人容易傾向於走捷徑,罔顧事情會否牽涉到道德,
而且聰明人往往重視成功,不一定重視自己的人格,
不一定懂得禍福相倚伏,不一定懂得有得必有失,
不一定懂得如何衡量得失。
而擁有智慧的人懂得分辨大事和小事,懂得顧全大局,
懂得自我批判,常常內省,懂得禍福相倚伏,懂得如何衡量得失,
而且必定考慮事情是否牽涉到道德的課題,
所以蘇格拉底曾經說過這句驟眼看起來十分誇張的說話:

The  only  true  wisdom  is  in  knowing  you  know  nothing.
( Socrates )

從人類可以不斷增加他的知識這個角度來看,
人類在某一方面的「無知」程度,是一直在減少之中。

由於人類擁有的知識越來越多,
每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的認知,
究竟需要去到甚麼程度才算足夠,才是問題的關鍵。
教育界和教書界的課程設計,應該是從這個想法做出發點。

《無知》 圖1

Opinion  has  caused  more  trouble  on  this
little  earth  than  plagues  or  earthquakes.
( Voltaire )

The  history  of  human  opinion  is  scarcely
anything  more  than  the  history  of  human  errors.
( Voltaire )

No  man’s  opinion  on  any  subject  is  worth  a  damn
unless  backed  up  with  enough  genuine  information
to  make  him  really  know  what  he’s  talking  about.
( 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 )

[如果要看多方面的知識的話]

I  am  not  ashamed  to  confess  that
I  am  ignorant  of  what  I  do  not  know.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每一個人只可能懂得若干方面的部份知識,
所以在其他方面,每一個人都是「無知」的。

We’re  all  ignorant,  just  about  different  stuff.
( Will Rogers )

…although  these  people  know  nothing,
they  all  believe  they  know  something;
whereas,  I,  if  I  know  nothing,
at  least  have  no  doubts  about  it…
I  am  strongly  convinced  that
I  am  ignorant  of  what  I  do  not  know.
( Socrates )

我們沒有可能在各方面都有認知,但我們必須清楚:
1.  自己在那幾方面屬於「無知」。
2.  在那些方面「無知」沒有甚麼大礙。
3.  在那些方面「無知」則影響嚴重和深遠。

The  doorstep  to  the  temple  of  wisdom
is  a  knowledge  of  our  own  ignorance.
( Benjamin Franklin )

由於人類還未有無知學ignorancology
所以判斷人生中甚麼事物
1.  是必須知,而且知得越多越好,
2.  是必須知,但到足夠程度就可以,
3.  可以無知,必要時就請教某一方面的專家,
就已經算是有足夠的智慧wisdom
人世間最令人覺得諷刺的一件事情,就是:
知道自己的無知,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所以無知者往往並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True  wisdom  comes  to  each  of  us
when  we  realize  how  little  we  understand
about  life,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
( Socrates )

所以「無知」是相對的,
在某一方面是相對於人,
在各方面則是相對於人類現時的知識和經驗,
及相對於人類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無知》(一 ) 圖2

最後,有一點我們必須知道的,
就是「愚蠢、無知和懶惰」是三個結拜兄弟,
他們結伴而來,合作無間,同心同德,同舟共濟。
將時間花在有意義的吃喝玩樂,浪費在低層次的工作,
和浪費在無意義,甚至言不及義的談話之中。
三個好兄弟傾向於討厭思考,選擇隨波逐流,
迎合俗世標準,認為隨心所欲地浪費人生是他們的自由,
所以往往徘徊在輪迴的「中性循環」之內,
甚至走火入魔,向下墮入「惡性循環」之內,
難以走出劣等命運的五指山。
只有矢志不移地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修行者,
才會徘徊在輪迴的「善性循環」之內。

所以論語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說法似乎需要批判,
原因很簡單:人以類聚,在某個循環之內的人會選擇同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智慧人必承受尊榮,愚昧人高陞也成為羞辱。」
《箴言 3:35》

年輕時的愚蠢只不過屬於傷風咳嗽的普通症狀,
人到中年的愚蠢就出現了「人蠢的確冇藥醫」的重症。
千日難買少年窮,萬金難脫中年蠢;
如果人又蠢又懶,就是死症,只能夠等死!
我們可以向愚蠢人提供知識,怛很難教他們思考,
因為思考需要天賦,需要勤奮,需要努力,的確辛苦,
況且思考會導致反思、選擇和改變,的確很痛苦
所以蠢人會明知故犯,會錯完再犯同樣的錯,
會不停地傷害自己,會讓別人操縱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我們難以相信佛陀的開示:「眾生皆具如來德相
懷疑如果這不是一句拍馬屁的說話,
就是意圖給予蠢人希望,引導蠢人去修行。

禍福相倚伏!我們只能夠相信蠢人來到世上的責任,
就是要親身示範和教導大部份人為何追求智慧如此重要。

《無知》(一)3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