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條毛毛蟲開始作繭自縛時,
樂觀的人就會說,它將蛻變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
悲觀的人就會想,也許這條毛毛蟲會在繭內死去,
就像蠶蟲一樣被人浸死在熱水中然後抽絲剝繭;
而如是觀就是知道事實上兩種情況都會發生。
積極的如是觀就會去找出在沒有人插手的自然界中,
有甚麼因素會影響到出現死繭及死繭的百分率有多少。
再舉一例:
樂觀的人在災禍中看到機會,悲觀的人在機會中看到災禍,
如是觀的人兩方面都會看到,因為他明白「禍福相倚伏」,
有得必有失,所以必須擁有足夠的智慧去衡量得失。
[ 如是觀 ]
科學的態度是「接受事實」和「如是觀」,
所以凡具備科學態度的人,
不會強迫自己必須在「樂觀」和「悲觀」之中作一抉擇。
樂觀的人,容易落入希望的陷阱,
悲觀的人,容易落入恐懼的陷阱,
只有擁抱如是觀的人,才可以避免落入希望和恐懼的陷阱。
如果我們拒絕擁抱「如是觀」的話,
那麼甚麼叫做「正面思考」positive thinking?
「正面思考」中的「思考」是盲目的思考還是理智的思考?
「正面思考」中的「正面」代表情緒,事實,還是道德?
如果是代表情緒的話,正面是樂還是悲?
如果一個人常常讓「樂和悲」的情緒左右,
又怎麼能夠培養「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
如果是代表事實的話,為何不立即去發掘真相?
如果是代表道德的話,正面是盲目的道德還是理智的道德?
所有思考都不能夠擺脫事實和理性。
如果沒有「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
所謂「盡人事」就是半句廢話,
所謂「盡人事」的行動隨時變成枉費心力 ── 白做!
如果沒有「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
所謂「未雨綢繆,早作準備」是甚麼意思?
如果沒有「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
如何能夠達到「清晰的樂觀」這種境界?
中國古代的聖人,
往往擁抱著一個生命中遙不可及、遙遙無期的理想和目標,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人事,聽天命,
知其應為而為之,只是擁抱希望,既不樂觀也不悲觀。
為甚麼一定要在樂觀和悲觀之中作一抉擇?
為甚麼我們認為擁抱希望的人一定是樂觀的人?
為甚麼我們不可以長期樂觀,短期悲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張載 )
我們只能夠說:
古代的聖人,通過深刻的思考和觀察,積極!
他們分為兩大類:一類長期才樂觀,一類如是觀。
積極和樂觀沒有必然的關係!
積極的行為不一定來自樂觀的思想!
積極的行為可以來自使命感、
可以來自對文化、國家和社會的承擔!
還記得「塞翁失馬」的故事嗎?
中國人「塞翁失馬」的哲學,就是「既不樂觀,也不悲觀」,
不必高興得太早,也不要悲痛得太早,
因為我們明白老子「禍福相倚伏」的道理。
「禍福相倚伏」的道理和北宋名臣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想法,
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當然不是憂愁,
而是高瞻遠矚,為國家未雨綢繆;
所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然不是不樂,
而是慎防樂極生悲,待天下樂完之後才樂也不遲。
這種「既不樂觀,也不悲觀」,
慎思明辨,寧靜致遠,未雨綢繆的心態,
明白治國必須具備「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慎重,
就是中國文化寶藏之一!
很多情況之下,
接手一件十分困難、成功毫不樂觀的事情,
鍥而不捨,賭那萬分之一或甚至千萬分之一的成功機會,
失敗了又如何?為甚麼要悲觀?
在快接近成功的時候,
開始有些娛悅和興奮的情緒,十分正常。
當事人只需要盡力而為,
為甚麼要堅持當事人一直保持樂觀?
如果愚蠢到一定要劃分的話,
你說,這樣的人到底是樂觀還是悲觀?
為甚麼不可以「如是觀」,「既不樂觀,也不悲觀」?
應用在人事物之上,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是樂觀、悲觀、還是如是觀?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1. 可以是由於悲觀,知道遲早發生,但自己無路可走,
所以一早認命,視死如歸,逆來順受。
由於恐慌也無法改變事實,亦無路可走,
也許當事人早已看破生死,也許當事人認為此事義無反顧,
於是乎大難臨頭就慷慨就義。
這個悲觀,應該是「清晰的悲觀」。
2. 可以是由於「如是觀」,知道這個泰山可能會崩。
「如是觀」再加上充足的準備,一早未雨綢繆,
才能夠產生「清晰的樂觀」,有恃無恐。
即使未必勝算在握,未必站在百分百安全的地方,
亦能夠臨危不亂、處變不驚。
3. 可以是「盲目的樂觀」,相信一個毫無準備的政府有能力解決。
4. 可以是由於「團隊壓力」而騎虎難下,知道如果這個時候逃跑,
會被同事視為「逃兵」,以後如何做人!
至於「禍福相倚伏」的道理,表面上似乎很簡單,
就是指「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好或壞」,
好的事情往往有它的代價,壞的事情往往有它好的一面。
樂觀的人只見福,不見禍;悲觀的人只見禍,不見福;
大文豪莎士比亞亦認為「事無好壞,而是想法使然。」
莎士比亞當然欠缺了現代科學思維的訓練!
接受過科學思維訓練,懂得如是觀的人才會明白,
「禍福相倚伏」的道理,其實牽涉到兩個關鍵:
1. 事情中好處[福]和壞處[禍]的百分比,
因為一件事情究竟好處多還是壞處多,需要每個人自己去衡量。
2. 事情中好處[福]和壞處[禍]的重量,
因為其中一個壞處隨時足以以令所有好處變得微不足道。
「如是觀」就是科學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