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甚麼?》(十四)

上文提及,愛和智慧唇齒相依,就會懂得「善用歧視」。
個概念相當重要,必須繼續深入闡釋。

  追求智慧,就是歧視「平庸」mediocrity

人生的許多慾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思考,
響到我們的「愛和智慧」可以去到甚麼程度。
果立志向生命中的大問題挑戰,
那麼對培養思考能力的慾望一定要高,
更加需要明白「思考上的懶惰」是塊絆腳石,
一個陷阱!

It  is  a  sign  of  contraction  of  the  mind
when 
it  is  content,  or  of  weariness.
A
  spirited  mind  never  stops  within  itself;
it 
is  always  aspiring  and  going  beyond  its  strength.
(
Michel de Montaigne )

類的尖端思考,一向要分範疇,
而且無論是那一個範疇,
一向都是少數有能力兼且勤奮思考的人的遊戲,
大部份人都只能夠跟風,
但懂得欣賞卓越的思考而樂於跟風的人,
和盲目跟風者又是屬於兩類人。
大部份人都傾向於做盲目跟風者,
筆者當然是努力地去做一個懂得欣賞思考卓越,
又樂於跟風的人。

There  are  no  shortcuts  to  any  place  worth  going.
( Beverly Sills )

All  things  excellent  are  as  difficult  as  they  are  rare.
( Baruch Spinoza )

如果遇上一位看似謙卑的智者,
筆者一招測試智者功力的方法,
就是用探索的精神問他會否歧視「平庸」?
如果他懂得反問「是歧視平庸本身還是歧視平庸的人?」
那麼這個人肯定是一個懂得思考的人,
筆者當然會立即回應「是歧視平庸本身」,
然後繼續追問他的答案,且看他如何作答,
並且會問他一旦平庸的人將自我和他的思想掛鉤,
那麼「歧視平庸本身怎可能不變成歧視平庸的人?」
而一個懂得思考的人一定會回答:
「選擇平庸是個人的權利」,
「選擇將自我和自己的思想掛鉤,也是個人的權利」。

[是否應該歧視「歧視」這個詞彙?]

不少人都以為自己很有教養,
腦海中從來都沒有「歧視」這個詞彙。
但一個誠實的人必須問自己的問題是:
無論是從「教書」的角度 [國家在人才和科技方面的競爭],
從「教育」的角度 [人文、道德及宗教精神的傳播],
或者從「全球化中個人如何生存」的角度來看,
我們可以不「追求卓越」,歧視「平庸」嗎?
是因為我們見到「平庸」的存在,所以才「追求卓越」嗎?
是因為我們見到有人願意「追求卓越」,所以樂於「平庸」,
不但可以坐享其成,可以歎世界去也,
更加可以向人誇耀自己心境平和「不執著」嗎?
一百年前的「平庸」和今天的「平庸」內涵相同嗎?

筆者的母親畢業於東吳大學,東吳大學的校訓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就充滿了歧視,
因為歧視歪風邪氣,拒絕效法壞人惡人。
如果不知道甚麼是歪風邪氣,如何決定甚麼是正氣?
如果不知道誰是壞人惡人,如何判斷誰是完人?
筆者中學的校訓「至善至正」不但鼓勵「追求卓越」,
亦充滿了歧視,歧視惡,歧視歪,
否則善和正的概念從何而來?

[愛和智慧的文化]

愛和智慧令人覺得遺憾的地方是,
一般慈善的行動,只要個人能力所及,
不論貧富都可以參與助人。
但愛和智慧手牽手,並非所有人都力有所及,
更加不適合有愛心但懶得思考的人。
愛和智慧是積極進取的專業,
勤奮,有思考能力,愛真理的人,畢生追求智慧,
不斷努力思考,努力追求卓越;
勤奮,有愛心,但沒有足夠思考能力或者訓練的人,
只能夠安於平庸。
所以愛和智慧這種專業,
不一定適合未經過思考訓練的傳道人,
和一般人的想法分歧頗鉅。

但當社會懂得成立「愛和智慧」這種專業,
確立了加入這種專業的條件、門檻和監管之後,
「愛和智慧」這種專業就負責批判和監管社會制度。
當社會制度去除了嚴重疾病之後,
各式各樣的善心人就可以各自在自己的崗位盡一分力,
「愛和智慧」監管各式各樣願意燃燒自己的人,
嚴禁這些點燃的小小火種被任何團體利用,
防止政客和富人利用市民的善心來緩和社會的不公義,
企圖維持高度貧富懸殊的商業社會和「繁華」都市。
果能如此,助人的精神才可以有實質的效果,
才可以繼續承傳下去,不會僅僅成為口號。
果能如此,社會就一定會改善

重視智慧,讓「愛和智慧」及「行動」分工合作,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香港「善行中埋藏著惡念」的文化已經有數十年,
成效有目共睹!
究竟是失敗,是成功,還是曖昧?
其中有沒有欺騙的成份?
凡是思考力不足的市民,即使智力和體格如何健全,
都難免會受騙

有多少人明白「面子」和「愛/智慧」對一般人來說,
是魚與熊掌的抉擇?
要保護不重視智慧的人的面子,就必須擁抱平庸和虛偽,
讓「蕪與菁」和平共存,讓「樑木和刺」互相包容,
讓市民無視制度的罪惡。
所以思考力不足的和事老就會傳播這樣的歪理:
「既然我們都不是完美,既然大家的思考都有漏洞,
    何不以仁愛互相包容,互相體諒,互相寬恕,
    你原諒我,我原諒你,你不批評我,我不批評你,
    和諧共存,世界就會立即變得美好!」

願意為追求真理而放下面子的人究竟有多少?
筆者認為解決了這個課題之後,
我們才會知道有多少人願意接受「愛和智慧」的文化。
筆者認為如要發展本港的「愛和智慧」文化,
必然阻力重重,有待勇於愚公移山的人來推廣。

追求智慧必須量力而為,
某程度的「聰明」是智慧的必需條件之一,
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是智慧的必需條件之一,
愛真理,喜歡思考,是智慧的必需條件之一,
判斷問題的大小,是智慧的必需條件之一,
對大問題「勤奮、鍥而不捨的思考」,
是智慧的必需條件之一。
[筆者按:對小問題「勤奮、鍥而不捨的思考」,
俗語稱為鑽牛角尖。]
也許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猜想:

對少部份成年人來說,
追求「愛和智慧」就是他們生命的意義,
所以如果出身家庭窮困的話,
降低個人的物質要求就是追求「愛和智慧」的代價;
對大部份成年人來說,
聰明、才華,再加上運氣 [運氣包括出生時的家庭環境],
才足以令成年人生活安穩,有空閒時間去追求智慧,
只要欠缺其中一樣,而又想追求智慧的話,
就只能夠培養欣賞智慧的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至於聰明而又喜歡度橋,懶得思考的人,
對「愛和智慧」就只能夠望而生畏。

[哭、笑、真]

Keep  me  away  from  the  wisdom  which  does  not  cry,
the  philosophy  which  does  not  laugh  and
the  greatness  which  does  not  bow  before  children.
( Kahlil Gibran )

哲學思考和觀察,應該能夠令我們:
對生命的無奈及禍福相倚伏的現象慨嘆,
對人類的愚昧訕笑,
對不願意從兒童角度去發展的教育制度,
對扼殺創意和純真感到無奈而狂笑,
對命運的擺佈莞爾,學懂暫且放下,
對個人力量的微不足道苦笑,
對無力挽救世人對思考的懶惰和歧視,
放聲大笑,笑完之後繼續盡人事,聽天命。

It  is  a  great  adventure  to  contemplate  the  universe
beyond  man,  to  think  of  what  it  means  without  man
──as  it  was  for  the  great  part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as  it  is  in  the  great  majority  of  places.
When  this  objective  view  is  finally  attained,  and
the  mystery  and  majesty  of  matter  are  appreciated,
to  then  turn  the  objective  eye  back  on  man
viewed  as  matter,  to  see  life  as  part  of  the  universal
mystery  of  greatest  depth,  is  to  sense  an  experience
which  is  rarely  described. 
It  usually  ends  in  laughter,
delight  in  the  futility  of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se  scientific  views  end  in  awe  and  mystery,
lost  at  the  edge  in  uncertainty,  but  they  appear
to  be  so  deep  and  so  impressive  that  the  theory
that  it  is  all  arranged  simply  as  a  stage  for   God
to  watch  man’s  struggle  for  good  and  evil
seems to be inadequate.
( Richard Feynman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