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和輪迴
如果說「信仰」有如一隻世代相傳,
從上一生人傳遞下來,要帶往下一生人的「杯」cup。
為了個人的進化,我們每一生人都需要修補、美化、
改良,改善,甚至重新塑造這一隻杯。
那麼﹐
1. 追求智慧,其實就是製造這隻杯的過程。
2. 造杯的材料就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3. 擁抱批判思維,
目的是謹慎地避免材料之中滲入了錯誤和虛偽,
令杯子容易破損。
4. 每一生人都會盡己之力去將這隻杯越造越大,
因為杯越大,下一生人的容量 capacity 就越大,
就可以裝載更多的智慧。
筆者按:
哲學裡有所謂「先驗知識」a priori knowledge,
就是那些不需要通過後天學習,不需要依靠感官經驗的知識。
相信有輪迴的人認為,先驗知識的來源只有四種:
1. 生物界共同擁有的「本能」instinct。
2. 大部份人類基因中共有的數學和幾何知識。
[柏拉圖 Theory of Forms]
3. 來自父母遺傳的個別「基因」genes 組合。
4. 個別的人有來自前生的個別智慧和記憶。
換言之,所謂「先驗知識」就是認為
The mind is not a tabula rasa,
completely empty of any concepts or beliefs.
We are born knowing something.
There are both public a priori knowledge
and private, personal a priori knowledge!
如果說前生帶來的這一隻杯會影響到下一生,
相信有輪迴的佛教的解釋是「阿賴耶識」。
如果不相信有輪迴,單憑現象來描述,
孔子稱這些人為「生而知之者」,
西方則稱這些人為「天才兒童」。
從東方對輪迴及再生人的認識,
及西方從催眠及死而復生的研究,
從而對輪迴認識的角度來看,
我們每一生人都是來學習的。
學習甚麼?學習人世間的智慧。
我們在某一生人中,都只能夠造一隻小杯,
可以將這隻杯稱為「小我」,
必須經歷累世努力不懈的改造,才能夠造成一隻大杯,
可以將這隻杯稱為「大我」。
Life is a project of self-enlargement
with the tools of love and wisdom.
換言之,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懶惰的人,
就必須花費多幾生人的光陰去學習一些簡單的道理,
直到清楚明白、刻骨銘心為止。
所以前生帶來足夠智慧的人,即使在其他方面懶惰,
在思考方面,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一定不會懶惰,
因為懶惰和平庸一向稱兄道弟。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4. 努力以赴,迫近真理。
5. 向著「至善至正」的目標進發。
換言之,不執著於一步到位,但一定以完美為目標,
鼓勵自己「不斷在進步之中」,就是追求智慧的路途。
追求智慧的人,
既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對自己的要求],
亦是一位不執著於一步到位的人 [智慧的教導];
可以包容、原諒個人的不完美 [來自愛的仁慈];
在執行任務時會「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這是 [水的智慧];
但對於千古不易的真理,例如科學精神,
例如宗教精神,例如人與人之間的誠信,
絕對不會討價還價 [擇善固執],
亦絕對不會包容公職人員、導師、制度,
概念和思想上的問題和缺失。不包容的原因是
1. 拒絕虛偽,以免損害「真和誠」,自打嘴巴。
2. 出於對無力抗爭的受害者的關懷,
以免損害「愛和智慧」。
所謂「嚴以待己,寬以待人」是有應用範疇的。
智慧,既然需要蘊涵千古不易的真理,
就必須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擁抱及強迫自己在思考上不斷修訂的態度,
根據人類的新知識,對概念不斷作出修正。
智慧,既然需要累積,
就必然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蕪存菁。
智慧有五個很多人都不會重視的好處:
其一是增添下一生人的抉擇和可以掌握的機會;
其二是和人分享,期望更多人可以增添智慧;
其三是在人類的精神文明之上作出貢獻,
肩負「愚公移山」及「薪火相傳」的精神;
其四是讓人類有能力在地球上建設烏托邦;
其五,優秀的智慧,爐火純青的智慧,
能夠將人類的理性、感情和行為善用到恰當的境況,
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an optimum path。
一般追求智慧的人,未必具備這種功力!
☆ 抽象建築物
信仰,可以視為一個人心靈內的一所抽象的建築物。
當一個愛真理的人努力去建設個人的「信仰」,
他就會:
1. 被迫去「認識自己」,
並且盡力避免「自己欺騙自己」,
期望能夠產生自知之明,做事不會好大喜功。
2. 明白「比較」的目的,明白「比較」為何重要,
明白甚麼需要比較,明白甚麼不需要比較。
3. 明白為甚麼追求智慧的人需要對真理「謙卑」,
而對人「謙虛」只不過是一種禮儀或者甚至是手段。
明白世界上懂得「謙虛」的人有很多,
其中因為自己有這種「美德」而沾沾自喜的人,
更加為數不少。
但在懂得「謙虛」的人之中,
真正懂得對真理「謙卑」的人有如鳳毛麟角。
4. 明白所謂「獨立思考」並不表示一定要與眾不同,
而是一定要與愚蠢人不同,與虛偽的人不同,
但與追求真理的人可能「英雄所見全同」,
兼且同心同德,互補遺漏。
5. 明白「個人」和「團體」的合理關係,
明白「孤獨」和「合群」必須互相尊重,互補不足。
絕對不會認為忠心耿耿一定是美德,
必須看是對誰忠心耿耿或者對甚麼團體忠心耿耿。
而且必然會拒絕幫助任何「團體」助紂為虐。
6. 產生清晰的「人生目標」,
知道自己應該過一個怎麼樣的人生。
7. 花時間去研究人類的「囚牢」究竟有多少類,
去認識它們,研究它們的成因、性質和規律,
然後思考如何掙脫「囚牢」的限制。
除了思考上的「囚牢」,
必然在接觸社會學及認識自己的過程中發現之外,
亦明白「金錢」為何重要,
明白「金錢」有甚麼用途,
在甚麼情況下「金錢」又會變成不再重要,
明白在得到「金錢」的過程中我們會失去了甚麼,
明白為何「名、利、權」往往會成為「囚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