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的五大重點》

在香港讀過教育文憑的老師很多,
下面關於教學的這幾個重點,他們大都耳熟能詳,
問題只是信與不信和是否有能力做到而已。

☆   Learning  is  the  top  priority

最重要的不是教師教了多少,而是學生們學到了多少。

這就是為甚麼學生們有這麼多的測驗和考試!
因為不測試,很多學生都不會努力讀書;
因為不測試,老師不知道自己所教的東西,
學生們學到了多少。
但測驗和考試之後,
老師向學生解答題目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十分重要,
有經驗的老師通常不會忽視這一步功夫。

有一些教學功夫平庸的老師,傾向於教得深,
意圖利用高深的知識來「震懾」學生,
潛意識上「恥笑」學生們在這個階段應有的「無知」,
一方面表示自己的學問夠水平,
另一方面打擊及扼殺學生們「問問題的能力」,
於是天下太平。
老師既掩飾了自己教學方法上的無能,
又保護了自己的面子。
筆者見過不少這樣的老師。

由於學比教更重要,所以我們必須研究
1.  甚麼是兒童最佳及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2.  究竟有多少類有效的學習方式?
3.  如何處理兒童在學習方面的個別差異?
其中必須考慮的是人類天賦的學習動機和傾向,例如:
1.  好奇心  curiosity  探索心  exploration
2.  玩耍  play創意  innovation/creativity 的傾向。

☆   Retention  of  Knowledge

最重要的不是學生們學到了多少,
而是學生們能夠保留多少學到了的知識。

這點牽涉到「如何教」及「如何記」的問題。
背誦,只是一種保留知識的中性方法;
如果能夠教授「記憶方法」就進了一小步;
如果能夠運用「知識架構」和「概念架構」去教學生,
再加上「立即運用」和「欣賞其中的美」去輔助,
就是長期保留知識的的最優秀方法。
這一點,一般老師往往只是做了一半。
有經驗的老師,通常不會拼命在駱駝的背脊上,
放上一根又一根的禾桿草。

Education  is  what  survives
when  what  has  been  learned  has  been  forgotten.
( B. F. Skinner )

☆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最重要的不是學生們保留了多少學到了的知識,
而是學生們能否將學到的知識在各面靈活運用,
將知識化為競爭力。

換言之,吞下的東西,最緊要能夠消化!

The  mind  is  like  the  stomach.
It  is  not  how  much  you  put  into  it
that  counts,  b
ut  how  much  it  digests.
( Albert Jay Nock )

這一點,大部份中學都被迫拋諸腦後。
這個問題不全是學校的責任,因為我們缺乏這方面的師資。

這方面的師資嚴重不足有三個原因:
1.  政府沒有一套良好的制度去鼓勵這方面的人才投身教書。
2.  教書只是口頭上的專業,事實上還不是專業。
3.  香港的眾多教育學院沒有能力從事這方面的培育。
所以這一點往往亦只不過是教育學院的口號而已。

最高層次的知識運用,稱為創意creativity

Creativity  is  the  ability  to  produce  work
that  is  novel ( that  is,  original,  unexpected ),
high  in  quality,  and  appropriate ( that  is,
useful,  meets  task  constraints )……
At  an  individual  level,  creativity  is  relevant,
for  example,  when  solving  problems  on  the  job
and  in  daily  life.  At  a  societal  level,
creativity  can  lead  to  new  scientific  findings,
new  movements  in  art,  new  inventions,  and
new  social  programs.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creativity  is  clear  because  new  products
or  services  create  jobs.
( Robert J. Sternberg,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89 )

☆   High-level  Learning  Ability

在知識爆炸的年代,
最重要是培育學生具備自學和自修的能力
包括如何判斷知識的種類和層次,
如何建立「知識架構」和「概念架構」,
如何處理資訊。
英文稱為  learning  how  to  learn

參考:《自我學習》 《教書、教育》(八)

The  object  of  teaching  a  child  is  to
enable  him  to  get  along  without  his  teacher.
( Elbert Hubbard )

中國傳統的說法,
就是求學讀書能夠達到「神而明之,化而行之」的境界。
簡而言之,就是能夠融會貫通。
遺憾的是,這個重點對老師的質素要求極高!
換言之,我們需要的是懂得如何學習及依然在積極學習的老師。

The  world  of  knowledge  takes  a  crazy  turn
when  teachers  themselves  are  taught  to  learn.
( Bertolt Brecht )

☆   Restructuring  of  Curriculum

在知識爆炸的年代,當學問越來越多的時候,
每隔五年,我們就必須重新檢視我們的課程
重新思考中學範疇內所有知識的重要性、
先後次序和跨科目的合作,
判斷甚麼知識必須在中學的階段學習,
甚麼知識不必在中學的階段學習。
不應該偷懶,將責任推卸在學生的身上,
拼命在駱駝的背脊上放上一根又一根的禾桿草。

更進一步,如果我們決定需要因才施教,
照顧不同興趣和不同潛能的學生的話,
課程應該如何設計?

Carpe  Diem  Schools

至於家課,問題就簡單得多了。
我們只需要問:
家課究竟是加強記憶還是訓練技巧?
家課究竟是訓練技巧還是訓練思考?
家課究竟是訓練低層次的思考還是中、高層次的思考?

熟能生巧並不表示腦能思考,
換言之,我們需要問自己:
技巧的重要性和思考的重要性應該是甚麼比例?
普通思考的重要性和批判思考的重要性應該是甚麼比例?

當家課越來越多的時候,
研究思考過程來製造的家課,
細心部署、精密編排的家課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結語]

其實從根源開始思考,教與學的問題不外四個:
1.  學生的質素 [遺傳、命理]
2.  家長的質素 [遺傳、文化資源、物質資源]
3.  老師的質素 [性格、智力、心靈質素]
4.  課程的質素
也許教育界的朋友會覺得很奇怪,
為何筆者會在第一項裡加上命理學這個因素!
其實這並非無的放矢,
因為家長的質素不一定能夠完全保證學生的質素,
there  may  be  a  black  sheep  in  the  family.
而且我們不能夠百分百保證優秀的父母必然會有優秀的子女。
遺傳學家知道第一項和第二項對於教與學的重要性,
但是他們未必懂得,亦未必相信命理學。
這就是一般用雙生子做遺傳學實驗的人,
不會知道需要控制的變數,
造成遺傳學家思考上和實驗上的缺憾。
我們都見到,
一般香港的名校都懂得控制第一項和第二項因素,
但為了照顧沒有條件控制首二項因素的學校,
我們只集中思考第三項和第四項因素。

為了方便記憶,
筆者將教與學的問題稱為滑石粉TALC  的問題,
因為教與學的問題 [第三項和第四項因素] 不外四大類:
1.  Teaching  如何教,學校如何挑選老師
2.  Assessment  如何評核老師及學生
3.  Learning  如何學
4.  Curriculum  如何編訂課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