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先來問一些問題]
有一個名詞,教育界和社工界都十分喜歡採用,
甚至濫用的,就是「成長」growth / maturity。
開口青年人的成長,埋口青年人的成長;
又說看著青年人「成長」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說得好像「成長」這個名詞有清晰的概念,
好像所有聽眾都明白是甚麼意思。
「成長」本來應該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但用在一般人的口中,反而變得模糊了。
究竟專業人士用「成長」這個名詞的時候,
他們心目中有一個怎麼樣的概念?
是否認為已經足夠清晰,可以用起來得心應手?
「身體」body 的成長,一般稱為「發育」,
是指人類及各種生物由出生到壯年的過程。
從「發育」到「成熟」之後,
身體的各種器官,就以不同的速度進入衰退的階段,
即是俗語說的 [老→病→死] 過程。
「成長」在一般自稱專業人士的口中,
當然不是指「發育」這種生物方式的成長;
如果採用二元論 dualism 的話,
他們應該是指「心」mind 的成長。
然而「心」本來就是傳統哲學的概念,
既可以代表一般人口中所說的「我」ego or self,
亦可以代表部份有良知的人的「心靈」soul。
筆者嘗試用「我」I 的三元論作為一個「思考架構」,
示範如何用這個「思考架構」來分析「成長」這個課題。
不妨先來問一些問題:
1. 成長與潛能
☆ 「成長」與發揮潛能,自我實現是否同義?
如果是的話,
是否應該研究在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之中,
應該發揮那幾種潛能?
還是所有潛能都應該發揮?
是否應該考慮有一些潛能不宜發揮,不宜鼓勵?
是否應該討論「誰去決定年青人應該發揮那幾種潛能?」
☆ 如何去找出一位年青人有些甚麼潛能?
☆ 對青年人「成長」的要求應否因人而異?
有沒有最低的要求?
2. 和「我」ego 有關的課題
☆ 當入世深了,人變得世故,算是「成長」嗎?
☆ 懂得和別人合作,具備團隊精神,算是「成長」嗎?
☆ 懂得「擦鞋」算是「成長」嗎?
☆ 懂得「埋堆」算是「成長」嗎?
☆ 不會「埋錯堆」又算是「成長」嗎?
☆ 醒目到懂得在灰色地帶行騙的人,
又是否屬於茁壯地「成長」?
☆ 如果虎夠巨,有能力加入虎幫「為虎作倀」,
是否屬於茁壯地「成長」?
☆ 拿捏「虛偽」恰到好處,算是「成長」嗎?
☆ 克服了逆境,算是「成長」嗎?
☆ 克服了貧窮、困難、逆境,做上了貪官或窩囊高官,
算是「成長」嗎?
☆ 努力不懈,好學不倦,拿了一張又一張的文憑,
算是不斷「成長」嗎?
☆ 害完人或在灰色地帶行騙之後,
自稱悔改信主,重過新生活,算是「成長」嗎?
鄒奇奇
大人能向小孩學到什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6chN4GOrE
http://www.ted.com/talks/lang/chi_hant/adora_svitak.html
在「教書」和「教育」兩方面,
當人類的知識有如幾何級數那般膨漲,
當學問越來越多的時候,
如果不研究青少年的學習課程如何修訂,
不批判甚麼知識必須在中學的階段學習,
甚麼知識不必在中學的階段學習,
不研究如何將課程去蕪存菁,如何從新組織,
而是將責任推卸在學生的身上,
拼命在駱駝的背脊上放上一根又一根的禾桿草。
那麼這叫做進步嗎?這叫做學習課程的成長嗎?
當青少年的學習課程越來越沉重,
當社會上出路越來越少,學生們萬念俱灰,
當教學界掌權者躊躇滿志,
當教學界助紂為虐的校長和老師認為自己沒有責任,
完全是社會的錯,是制度的錯,
自己只不過是執行命令和遵奉制度的人,
虛偽就戰勝了愛,學生們就被推向精神崩潰的邊緣。
An eternal question about children is,
how should we educate them? Politicians
and educators consider more school days
in a year, more science and math, the use
of computers and other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more exams and tests, more
certification for teachers, and less money
for art. All of these responses come from
the place where we want to make the child
into the best adult possible, not in the
ancient Greek sense of virtuous and wise,
but in the sense of one who is an efficient
part of the machinery of society.
But on all these counts, soul is neglected.
( Thomas Moore )
不斷鼓勵消費,不斷過度生產,不斷污染地球,
不斷刺激人類劣根性中的貪婪,真的是經濟成長嗎?
Ego-identification with things creates
attachment to things, obsession with things,
which in turn creates our consumer society
and economic structures where the only
measure of progress is always more.
The unchecked striving for more, for endless
growth, is a dysfunction and a disease.
It is the same dysfunction the cancerous cell
manifests, whose only goal is to multiply
itself, unaware that it is bringing about its
own destruction by destroying the organism
of which it is a part…A large part of many
people’s lives is consumed by an obsessive
preoccupation with things.
( Eckhart Tolle )
現代商業社會以做生意為目標,顛覆了古代士農工商的次序。
做小生意,很多人都勝任有餘,但做大生意卻是另一回事。
做大生意講求人格、頭腦、關係、運氣、際遇、團隊等多種元素,
所以不是人人有資格,不是人人適合,亦不是人人有能力,
而且做大生意往往要和資本雄厚的機構,「成功靠祖幹」的大家族,
或者左中右逢源,紅黑灰三道都有 connection 的投機份子鬥法,
爭一日之長短,結果商業和傷孽之間的分野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
準備不足,單憑一鼓盲目的勇氣去經商的人,和賭博相似,
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越想做大就損失越大。
除此之外,做生意的人還有一種額外損失,
就是需要放棄「雲淡風輕,知足常樂」的生活。
2. 和「心靈」soul 有關的課題
☆ 懂得努力「認識自己」,算是「成長」嗎?
☆ 有能力「管理自己」,算是「成長」嗎 ?
☆ 不隨波逐流,懂得要面對自己的心靈,聆聽它的呼喚,
和自己的心靈做朋友,算是「成長」嗎?
☆ 能夠控制自己的缺點,而不讓這些缺點來控制自己,
算是「成長」嗎?
☆ 「成長」是否包括批判思維的能力不斷地進步?
☆ 「成長」是否包括開始了對生命意義探索的旅程?
☆ 「成長」和追求「愛」與「智慧」有何關係?
☆ 「成長」的背後是否有早已假設的價值概念?
例如真、善、美、智、仁、勇之類?
☆ 是否青年人才需要成長,年紀大了就不再需要?
☆ 所謂「終身學習」,應該將學習的時間花在甚麼地方?
所以當我們說「成長」的時候,
我們到底是指「身體」body 的成長,「我」ego 的成長,
還是「心靈」soul 的成長?
我們究竟清楚自己在說甚麼嗎?
[成長、成熟、成精、成功、成就]
傷口結疤復原,不一定代表已然成長,
也許只是代表不再容易受傷;
代表人格已經貶值;
代表遺憾深藏;
代表不再希望,也不再失望;
代表冷酷;
代表神經系統麻木,對某一些事情不再有反應;
代表處事內外皆圓,但卻神似外圓內方;
代表做人已然成熟,也許已經修煉成精,
令世界上又多了一位「成功」人士。
Is it progress if a cannibal uses a fork?
( Stanislaw Jerzy Lec )
「成長」和「成熟、成精、成功、成就」這些概念,
它們之間有何關係?
根據筆者數十年來旁觀成年人誇讚年青人「成熟」了的經驗,
知道成年人口中的「成熟」雖然各有少許分別,
但離不開下列五大要素:
1. 懂得適可而止地思考。
2. 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虛偽。
3. 聽話,尤其是聽長輩的話。
4. 隱惡揚善。
5. 識時務,懂得擇木而棲。
當我們沾沾自喜地運用「成長」這個詞彙的時候,
我們知道自己在說甚麼嗎?
當我們口若懸河地談及要求年青人「追求卓越」,
我們會討論追求些甚麼方面的卓越嗎?
每當聽見別人曖昧地說「成長」的時候,
我們會否不由自主地打一個冷顫?
筆者極少聽到專業人士會重新解釋「成長」這個詞彙;
其實我十分有有興趣聽聽他們對「成長」的定義,
尤其是在他們演說完畢之後。
但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老老實實地回答,
而不是老羞成怒呢?
[文明、文化的成長]
精神文明的成長,屬於一個文明的軟實力。
精神文明的成長,在於和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在於捨短取長,在於去蕪存菁。
「捨短取長」和「去蕪存菁」都需要深刻判斷
「何者為長,何者為短」及「何者為菁,何者為蕪」,
以免將長誤以為短,將菁誤以為蕪。
這個判斷當然需要深刻和鍥而不捨的批判精神!
所以任何文明如欲精神上有所成長,
必須先確立批判之精神,然後以追求真理為目標。
偉大的精神文明,必然是以智慧為體,
以科技、語言、文字為用,
日積月累,繼往開來,以不斷改善改革制度為目標,
也許能夠貫通世界上所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