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智慧、運氣、逃避、快樂》

Still  waters  run  deep
but  the  turbulent  ocean  runs  deeper.
( Jason Ling )

英語中的  Enlightenment  或者  Awakening
有啟迪、啟蒙、甦醒、覺醒、茅塞頓開的意思,
意思是衝破了一切先入為主的思想、偏見和意識形態的綑綁,
衝破了一切不理性的情緒,例如憂慮、恐懼、憤怒、妒忌、
猜疑、驕傲、貪婪、衝動、怕事、蕭規曹隨、隨波逐流…,
它們就好像四周重重包圍著,一層又一層束縛腦袋的「繭」,
將我們困在「繭」內,越多層數的「繭」就困得越牢。
這些表面上看來好像全部都是在腦子裡發生的事情,

好像都是「內在」的現象。
但由於人的「內在」有「 ego」和「心靈 soul」之分,
所以覺醒究竟是指知道自己被「 ego」操縱的覺醒,
還是指
心靈 soul的覺醒,就成為了必須問的問題。
因為二者會有天壤之別:

There  is  no  coming  to  consciousness  without  pain.
People  will  do  anything,  no  matter  how  absurd,
in   order  to  avoid  facing  their  own  soul.  One  does
not  become  enlightened  by  imagining  figures  of  light,
but  by  making  the  darkness  conscious.
( Carl Jung )

人腦裡的思考有許多各式各樣的陷阱,
而所謂覺醒,就是走出陷阱並且防止再度跌進其他的陷阱,
所以覺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內在的條件是個人今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勇氣,
內在兼外在的條件是個人的業力及前生帶來的智慧,
前生帶來的人際關係和緣份,
外在的條件是今生曾否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有沒有入門老師的指導,同道中人的互相切磋和砥礪,
個人本身的努力和毅力,及是否願意承擔個人的責任。

Enlightenment  is  a  destructive  proces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coming  better
or  being  happier.

Enlightenment  is  the  crumbling  away  of  untruth.
It’s  seeing  through  the  facade  of  pretence.
It’s  the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everything
we  imagined  to  be  true.
( Adyashanti )

To  be  fully  alive,  fully  human,  and  completely  awake
is  to  be  continually  thrown  out  of  the  nest.  To  live
fully  is  to  be  always  in  no-man’s-land,  to  experience
each  moment  as  completely  new  and  fresh.
To  live  is  to  be  willing  to  die  over  and  over  again.
( Pema Chodron )

Enlightenment  means  taking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life.
( William Blake )

也許不少人曾經好像甘地一樣,幼稚地認為,
只要「知、言、行」三者合一,拒絕虛偽,
就能夠得到快樂。

Happiness  is  when  what  you  think,
what  you  say,  and  what  you  do  are  in  harmony.
( Mahatma Gandhi )

完全忘記了其他重要的因素,例如愛和智慧。
快樂的 必需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s 有兩個,
其一是擁有生存所必須的物質,其二是愛和智慧;
快樂的 充分條件  sufficient  conditions 也有兩個,
其一是命運及運氣,其二是逃避。
所以英國哲學家 Bertrand Russell 認為
使人生愉快的必要條件是智慧」,
其實只是掌握了部份的真理。

要清楚說明這個大膽的說法,首先就要定義:

所謂運氣,
就是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所有挑戰,
都是自己能力可以應付得來的。
如果一個人已經跌倒了七次,
那麼第八次他是站了起來,還是受了致命的傷,
完全是由命運來決定,
運氣好的話。就會毫無損傷地站了起來。

所謂運氣,
亦可以是生活在地球上一些沒有發展價值,或者受保護的地方,
個人的物質要求低,對死亡沒有畏懼,而且擁有一副良好的體魄。

所謂逃避,
就是追求愛和智慧,要懂得適可而止。
如果說「追求愛與智慧懂得適可而止」也是一種智慧的話,
那麼羅素應該是掌握了大部份的真理。

所謂逃避,
亦可以是隱世,隔絕資訊,放下世界,
把個人的快樂和群體的快樂脫鉤,
有足夠能力在山明水秀、和自然界親密接觸的地方生存,
在人世間創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天堂。
此心如鏡鏡似雪,不染凡塵濁事」;
陶淵明能夠全一身之樂,未嘗忘一世之憂」,
也許就是用這個方法。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絕句漫興》(杜甫)

身內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而所謂「身外無窮事」只有三種:
社會上一切別人的事、自然界的事、靈界的事。
我們都自顧不暇,那裡還有空理會身外無窮事?
一旦遇上社會暴動或者自然界發怒,死了就算,
這就是一生顛沛流離的杜甫對人生的領悟。

對愛與智慧要求較低的人來說,
所謂逃避,就是裝聾作盲:
對於天下間醜惡的事情,要有能力隨時封閉自己,
眼不見,耳不聽,腦不想,乾乾淨淨,
就能夠達到「眾人皆醒我獨醉」的境界。

不做五十步的鴕鳥,也要做一百步的鴕鳥。
半桶水的佛教徒告訴我們:
「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不要產生好惡,
    因為心裡有了好惡的分別,就會有所執著。」
「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
    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One  must  develop  the  ability  to  choose
when  to  be  serious  and  when  not  to  be  serious.
所以選擇慈悲的修行者就是情緒受到牽動,
心裡有了善惡好惡的分別;
拒絕袖手旁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精神,
就是一種執著!

Happiness  in  intelligent  people
is  the  rarest  thing  I  know.
( Ernest Hemingway )

聰明絕頂的人一早就知道凡事都往好處想,
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
痛苦的罪魁禍首一向是「清醒」
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成為了個人痛苦的根源
半桶水的佛教徒告訴我們:
一個人如果感覺到有煩惱、有問題,
首先是檢討自己,不要責怪他人,不要埋怨環境,
不要反思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因為煩惱是自己的!
煩惱來時,不要害怕,不要討厭;
讓它煩去,自己不煩,久而久之,煩惱會越來越少!
因為只要放下慈悲,智慧就不起煩惱
所以聰明絕頂的人將這個道理表達得十分清晰: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there  are  some  parts
of  the  soul  which  we  must  entirely  paralyse
before  we  can  live  happily  in  this  world.
( Chamfort, Maximes et pensees, 1805 )

Sanity  and  happiness  are  an  impossible  combination.
( Mark Twain )

Happiness  is  nothing  more  than  good  health  and
a  bad  memory.
( Albert Schweitzer )

To  be  happy,
we  must  not  be  too  concerned  with  others.

( Albert Camus, The Fall, 1956 )

The  primary  cause  of  unhappiness  is  never
the  situation  but  your  thoughts  about  it.
( Eckhart Tolle )

裝聾作盲」似乎有點消極,
所以勵志者會告訴我們,積極地「隱惡揚善」,
加上「擁抱正面思維,拒斥負面思維」,
才是至高無上的道德。

因為「隱惡」是從體諒別人出發,
除了照顧了別人的面子之外,亦留給別人一個改過的機會,
所以「隱惡」屬於「必要的沉默」,
在沉默之中給對方提供了正能量,
並且給予「沉默是金」這句至理名言另一個美麗的詮釋。
而「揚善」則是從鼓勵別人「擇善固執、有所堅持」之中,
用奉承方法在別人面上貼金,給對方提供了正能量。
如果我們裝聾作盲,歪曲少少真理,隱瞞少少真理,
而能夠給予別人正能量,令別人快樂的時候,
我們自己也覺得快樂。

消極的「裝聾作盲」配上積極的「隱惡揚善」,
就是人生達到快樂的重要手段。

I  tell  myself  that  I  am  not  perfect,
but  I  am  unique  and  I  am  kind.
I  tell  myself  that  life  is  full  of  choices.
I  choose  personal  happiness  and  therefore
I  insist  on  being  blind  to  the  evils  of
social-economic-political  systems.
It’s  okay  to  be  kind  to  myself.
It’s  okay  to  be  selfish.
It’s  okay  to  be  ignorant  or  foolish.
It’s  okay  to  move  on.
It’s  okay  to  say  I  love  people.
It’s  okay  to  let  love  and  hypocrisy  coexist.
( Jason Ling )

愛與智慧,會帶來「心靈」上的  vicarious  suffering
意思就是「看見別人的痛苦,自己感同身受,久久不能忘懷」。
逃避,說得好聽,就是愛自己;說得不好聽,就是自私。
我的身體和腦袋可以離開,避免去想及在水深火熱中的人,
更加避免去反思苛政猛於虎的制度,他們與我何干?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下面這兩句說話只是照顧了  ego的福利,
卻完全忽略了心靈  soul的福利!

The  world  does  not  care  whether  you  are  happy.
Only  people  who  love  you  do,  but  they  won’t
always  be  there  for  you.

No  one  is  in  charge  of  your  happiness  except  you.
( Regina Brett )

換言之,Regina Brett 認為每一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

奧修 Ohso 說,
我們不快樂是因為我們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態度來面對生命,
因為我們把事情看得太嚴肅。
所以中國人傳統的「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將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分得一清二楚,
──只是處理好自己的事,絕不插手別人的事──
可能具備了超越時空的智慧。
問題是這種兩思維都無力抗拒苛政和戰爭!

而老子的「絕聖棄智」和「小國寡民」只是幻想,
要在沒有侵略者的時代才可以實施。
而且老子關於禍福相倚伏的道理,奧修也明白:

Sadness  gives  depth.  Happiness  gives  height.
Sadness  gives  roots.  Happiness  gives  branches.
Happiness  is  like  a  tree  going  into  the  sky,
and  sadness  is  like  the  roots  going  down
into  the  womb  of  the  earth.  Both  are  needed,
and  the  higher  a  tree  goes,  the  deeper  it  goes,
simultaneously.  The  bigger  the  tree,
the  bigger  will  be  its  roots.  In  fact,  it  is  
always  in  proportion.  That’s  its  balance.
( Osho )

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可多著呢:

1.  智慧和快樂是否遵守著一條常態分配曲線
Normal  or  Gaussian  Distribution  Curve
曲線圖中的橫軸代表愛與智慧,縱軸代表快樂。
所以聰明的人想快樂,是否應該降低對愛與智慧的要求?

2.  人若因為愛與智慧,賠上自己的快樂,有甚麼益處呢?
我們是否只需要中度的智慧?
或者培育 Mark Twain 所說的  a  sleepy  conscience

Good  friends,  good  books,  and  a  sleepy  conscience:
this  is  the  ideal  life.
( Mark Twain )

3.  古希臘哲學家阿里斯多德 Aristotle
快樂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價值」,對嗎?

Happiness  is  the  meaning  and  the  purpose  of  life,
the  whole  aim  of  and  end  of  human  existence.
( Aristotle )

令問題更加複雜的是快樂的定義一向曖昧,
當我們用「快樂」這個詞彙時,
我們到底是指「身體  body」的快慰,「  ego」的歡娛,
還是「心靈  soul」的幸福?
對「身體  body」來說,快慰有好壞之分,
對身體好的運動、飲食和養生,往往令人辛勞或者降低享受,
而四肢不勤及無節制的飲食,甚至吸毒,卻令人舒暢;

對「  ego」來說,物質方面的需求有足夠和貪婪之分,
而且歡娛來自成功爭奪及擁有;名氣、財富和權力,
有既來之則安之和多多益善之分,有善用和濫用之分,
歡娛亦有善惡之分,道德與不道德之分;
根據老子「禍福相倚伏」,有得必有失的道理,
追逐「名、利、權」而鍛煉出來的度橋和行為,
不論是否成功,一方面令「  ego」成長、成熟、成精,
另一方面則損害「心靈  soul」,損害人格。

對「心靈  soul」來說,幸福源於「覺醒awakening
覺醒讓心靈擺脫以往的無知和愚昧,開始追求智慧。
幸福除了有大我和小我之分之外,幸福往往來自擁抱孤獨,
因為擁抱孤獨才能夠自我批判,才有能力認識自己及管理自己,
然後慢慢增添個人的智慧,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
增添個人的自由,從而尋找到屬於個人的生命意義,
發展出創造自己的能力。
當心靈具備足夠的智慧之後,才有能力進行智慧布施,
和有緣者分享智慧。

而在這個複雜的情況之下,我們還需要考慮兩大因素:
☆  個別差異
因為由於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學習經驗,
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智慧,快樂的確因人而異!
  人生苦短
如果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
減去了要照顧生存、睡眠、吃喝玩樂、運動的時間,
就沒有多少餘力可以照顧「心靈  soul」的需要。

如果我還有心靈,還有良知,那怎麼辦?

You  can  close  your  eyes  t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t  to  see,  but  you  can’t  close  your  heart
t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t  to  feel.
( Johnny Depp )

4.  哲學家尼采又是否找到了快樂的真面目?

What  if  pleasure  and  displeasure  were  so  tied
together  that  whoever  wanted  to  have
as  much  as  possible  of  one  must  also  have
as  much  as  possible  of  the  other ──
that  whoever  wanted  to  learn  to
“jubilate  up  to  the  heavens”  would  also  have
to  be  prepared  for  “depression  unto  death” ?
(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Gay Science )

5.  怎樣才算是好的生命
What  is  a  good  life?

The  good  life  is  one
inspired  by  love  and  guided  by  knowledge.
Neither  love  without  knowledge,
nor  knowledge  without  love  can  produce  a  good  life.
( Bertrand Russell )

Don’t  judge  each  day  by  the  harvest  you  reap
but  by  the  seeds  that  you  plant.
( Robert Louis Stevenson )

There  are  two  ways  of  spreading  light:
to  be  the  candle  or  the  mirror  that  reflects  it.
( Edith Wharton )

參考:《「我」I 》

I  for  one  am  afraid  that  our  American  culture’s
overemphasis  on  happiness  at  the  expense  of
sadness  might  be  dangerous,  a  wanton  forgetting
of  an  essential  part  of  a  full  life.  I  further  am  
wary  in  the  face  of  this  possibility:  to  desire  only
happiness  in  a  world  undoubtedly  tragic  is  to
become  inauthentic,  to  settle  for  unrealistic
abstractions  that  ignore  concrete  situations.
I  am  finally  fearful  over  our  society’s  efforts
to  expunge  melancholia  from  the  system.
Without  the  agitations  of  the  soul,  would  all
of  our  magnificently  yearning  towers  topple ?
Would  our  heart-torn  symphonies  cease ?
( Eric G. Wilson, Against Happiness: In Praise Of Melancholia )

參考:《生命的意義》(八) 

Hermann Hesse

6.  有愛自然會有恨,因為它們攜手同來。

一個矢志不移地建設個人信仰,拒絕虛偽,去蕪存菁人,
自然會愛和擁抱「菁」,恨和歧視「蕪」,
愛和擁抱公義,痛恨和歧視特權、虛偽、罪惡。

People  must  learn  to  hate,
and  if  they  can  learn  to  hate,
they  can  be  taught  to  love,
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ally  to  the  human  heart
than  its  opposite… Man’s  goodness  is  a  flame
that  can  be  hidden  but  never  extinguished.
( Nelson Mandela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