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亦是一件工具]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 Bertrand Russell )
一般而言,情緒可以增強我們的記憶,
但情緒絕對不利於思考,因為它會影響我們理性,
令我們作出錯誤的觀察、認知和判斷,
只有某些情緒在某些抽象概念應用之下才可以例外。
腦袋需要營養和休息;
思考需要訓練、紀律、冷靜和孤獨;
人的情緒和直覺才需要安撫之後導向正途。
切勿誤會,直覺是很好的天賦,
但直覺只可以是問題的生產者,
生產完問題之後,絕對不應該讓直覺插手思考。
唯一的例外是:當我們回歸心靈,開啟了前生的智慧,
那麼直覺對思考就非常有用!
同理,熱誠也是一種情緒;
它是推動我們去尋找真理的動力,
但動力亦絕對不應該插手思考。
清晰的思考,不容許情緒和直覺插手!
很多人都以為思考是純屬理性的,其實並不對,
一切高層次思考都是源於一種感性的信仰。
對智慧的愛,追求智慧的熱忱,經歷過沉積之後,
就會領悟到「愛、智慧、勇氣」[知、仁、勇] 必然三位一體,
而最後亦必然引導思考者去建設個人的信仰。
Where wisdom reigns, there is no conflict
between thinking and feeling.
( Carl Jung )
香港通識教育科其中一個公開的目的,
就是「觸覺」awareness:
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
培養正面價值觀。
試問,如果不從「愛」和「智慧」的角度來培育,
這個公開的目的就只能夠是一個口號!
沒有「愛」如何能夠「加深」觸覺?
沒有「智慧」,如何能夠判斷甚麼價值觀屬於「正面」?
「心靈」的思考是一種感性的「信仰」,
是因為「心靈」「愛真理」,而愛和熱忱就是一種情緒!
當愛這種情緒應用在追求真理之上,
就絕對不會影響到「心靈 soul」的思考,
因為「心靈」明白「我 ego」的功用和位置,
不會讓「我 ego」來插手思考,
因為「我 ego」一向將情緒用在「贏別人」之上,
用在「爭奪物質、名氣和權力」之上,
用在出風頭,好大喜功之上,
「我 ego」會因為受人恩惠、拿了別人的五毛錢,
而胡思亂想、胡說八道,向語言偽術方向發展!
思考需要某類的性格配合,再加上足夠的培育,
性格一旦不符合,性格一旦擁抱虛偽,
當事人就不會「保守自己的心」,
思考就變成了「我 ego」的「博奕/度橋」!
☆ 自尊如何建立 / 面子和輩份的地位
If we get our self-esteem from superficial places,
from our popularity, appearance, business success,
financial situation, health, any of these,
we will be disappointed, because no one
can guarantee that we’ll have them tomorrow.
( Kathy Ireland )
Power, wealth, fame, intelligence, success,
physical attraction, history of struggle,
artistic or athletic achievements,
seniority and credentials on the wall
do not make you a decent human being.
( Jason Ling )
一旦你「愛真理」,堅持「真理才是你的生命」,
於是你就可以隨時放下自己的面子和輩份。
當我們能夠愛真理遠超過愛面子,
就會明白別人的名氣和地位根本並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他的推理和思考能力;
就會重視任何能夠顯露出自己思考上漏洞的指責。
當有人發現或者有人能夠指出某些論據,
足以推翻個人以往的成見、偏見時,你自然會十分高興,
因為這位「善知識」幫助了你思想上的成長。
你會驚訝:
「那些沒有根基的偏見、信念和意識形態,
究竟最初是如何進入我的腦海之中?」
令你驚訝的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
因為先入為主及潛移默化的威力,
只有願意思考的聰明人才會醒悟。
喜歡思考的人應該要求自己努力以赴,
努力自我批判,期望可以達到「無我之境」!
頗有點像王國維引用陶淵明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描述的「無我之境」。
「無我之境」中的這個我,當然是指「我 ego」。
☆ 愚蠢人的價值
「心靈」喜歡和「心靈」交往,
不喜歡和讓「我 ego」主持大局的愚蠢人爭論,
但「心靈」喜歡研究愚蠢人到底蠢在甚麼地方,
想知道究竟某些愚蠢人的愚蠢,
到底是個別的例子還是反映出一部份人的狀況,
因為這也是關於人類的部份真理。
愚蠢是相對的,視乎一個人所插手的事情而定。
我們都喜歡仁慈和充滿正義感的朋友。
如果他們尚未明白甚麼是「信仰」,
所以還未曾建設屬於自己的「信仰」,
誤以為仁慈和正義不需要相應的智慧,
以為十幾個人的思考可以勝過「集體智慧」。
有一天他們又參與一些他們能夠範疇以外的工作,
往往就出現了自取其辱的現象。
有多少人明白,凡是欠缺足夠智慧的浩然正氣,
力量必然不夠強,往往只能夠白白犧牲。
[心靈思考的信仰:愛真理]
很多人都「感覺」到思考的重要性,
但就是不知道思考至少可以分幾類。
同時忽略了必須先解決影響到思考的所有絆腳石,
包括民族的劣根性和一切個人的劣根性。
思考的過程中常常會遇上我們不想面對的事實和真理,
所以思考需要勇氣。
有愛,自然會有勇氣;
有愛,自然會對真理的追求有鍥而不捨的熱忱;
有愛,自然會視真理為自己的生命;
有愛,自然把個人的成見和面子置於真理之下;
有愛,最後自然會達到夢寐以求的「無我之境」!
「愛」和「真理」是絕配,
它們能夠走在一起,絕對是天作之合。
學藝術要學得開心,要先被感動,
有了「愛」才能夠興致不減,激情不滅,不斷去追求。
思考也是一樣,要先被「真理」感動,愛上真理,
才能夠興致不減,激情不滅,不斷地去思考,
在真假混雜的「假說」激流中奮勇搏鬥,抽絲剝繭,
分辨出各式各樣「假說」中的真假元素,然後作出判斷,
就好像不少魚類一樣,一直游向源頭平靜之處才產卵。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荀子。勸學》
如果一個人未曾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沒有預先建設一套個人的「信仰」,
所謂「善良、寬容、堅強、珍惜」都成為了陷阱,
因為它們都很容易就混雜了面子和虛偽!
不懂得發掘心靈,回歸心靈的人,
不但會傾向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
會將面子或者度橋置諸追求真理和思考之上,
所以思考能力一定不夠好;思考能力不夠好,
一旦人生或時代的挑戰越來越複雜,就未必足以應付,
往往就會被社會的信念和意識形態操縱思想和行為,
於是人生的煩惱就會多,精神壓力亦會大,
最好也只能夠做一塊懂得吃喝玩樂的行屍走肉。
Thinking is hard, very hard.
If you choose to be lazy in thinking,
then life becomes even harder becaus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face adversity
and so will be easily defeated by
the unfairness and vicissitudes of life.
( Jason Ling )
如果將「慈悲」看做「愛和智慧」的結晶,
將武俠小說中的「學武」看成思想,
那麼「學武/思想」就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屬於「心靈 soul」的思考,
另一類則是屬於「我 ego」的度橋。
如果用這個說法去思考聖經中「保守你的心」,
去看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哲理,
其中這節對話就蘊涵著豐富的教育意義:
《天龍八部》第33集 37:52 至尾
《天龍八部》第34集 0:00 至 22:35
同時我們也會醒悟到香港人的所謂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
絕對不是用在在心靈思考方面,
而是用在勤奮生存和度橋賺錢方面。
思考需要嚴格訓練,需要性格方面的配合,
需要興趣,需要愛真理,需要謙卑,尤其需要勇氣,
需要對課題批判,更加需要自我批判,
因為「我」就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所以思考,其實並不容易!
Clear thinking and arrogance cannot logically coexist.
An open thinking mind requires an attitude of
humility towards truth. Only with such an attitude
can one construct “faith” over a period of time.
The quality of our thoughts,
whether actualized by us or by other people,
determines our achievement in life.
( Jason Ling )
不喜歡思考,有很多原因,例如
1. 我們的中學教育只鼓勵半桶水的思考或抄襲,
欠缺真正思考和問問題方面的訓練。
2. 沒有能力思考。
3. 害怕思考。
4. 懶於思考。
5. 愛面子多於愛真理。
6. 喜歡用情緒反應來代替思考。
7. 誤以為經歷就是經驗,不需要反覆思考。
第二點和第三點往往和第一點有關,
因為中學的教育往往偏重於教書 schooling,
從小學開始就用兩個錯誤的假設將小學生潛移默化,
扼殺學生們思考和問問題的欲望。
這兩個錯誤的假設就是:
「每個問題都有固定的答案」及「老師是知識的權威」
而第四點至第六點雖然是大部份人類的劣根性,
但亦和第一點的缺失有關。
至於第七點,常見於自以為食鹽多過年青人食米者的身上。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become victims
of a mostly answers-based curriculum. Actually
some knowledge should be presented to students
as contestable, always open to critique and
is continually under revision.
所以思考對不少人而言,仍是奢侈得很的欲望。
有些人甚至認為鼓勵思考和叫人「何不食肉糜」相似,
同樣惹人生厭,因為思考十分困難,從來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The trouble with most people is that
they think with their hopes or fears or wishes
rather than with their minds.
( Will Durant )
It has been said that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All my life I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evidence
which could support this.
( Bertrand Russ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