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森林思維、根源思維》(一)

Sometimes,
the  greatest  revolutions  are  the  quietest.
( Michael Sudmeier )

[思考]

所有優秀的思考,都是「當下」的思考!
而所謂「當下」,從來都是包括了過去、現在和將來,
所以「當下」的思考,凝聚了思考者自出生到現在的功力。

過去,就是可靠的歷史,
就是歷史上巨人的經驗和實用的人性理論,
包括認識、控制和改善自己這件思考工具,
尤其是在愛、惡、悲哀、憂慮等個人情緒方面
的認知、控制和改善,
包括尋找、發掘和發展個人的興趣及專長,
包括培育促進良好人際關係的同理心和服務精神,
包括理解人生在那些方面必須贏在起跑線上,
那些方面不需要贏在起跑線上。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重視付出和收穫的平衡,
學習前人的智慧,判斷大事和小事,
避免浪費精神和毅力在不重要的小事之上,
減少行冤枉路的次數,
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精力、記憶及勤奮的資源分配法。

參考:《認識自己》 《管理自己》 《改變自己》

現在,就是關於人類各種制度的思考和改善的方法,
包括系統研究、大數據分析和群眾管理的方法,
包括人性理論及人際關係的哲學和心理學知識,
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破壞的簡單原因,
最後牽涉到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課題,
包括人類文明的意義和個人生命的意義。

現在,就是應付那些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
沒有能力思考或者懶於思考,需要匡智,
扮演讀過書,有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
在社會一些崗位上擁有權力,但思考力薄弱的成年人,
他們不是在交際場合「無以言」,就是「言不及義」。

青少年在思考方面必須未雨綢繆,好天斬埋落雨柴,
以應付未來突變或者意想不到的環境。
如果沒有做好準備,根基不穩,一旦遇上風雨飄搖,
或者碰到高難度的挑戰,就會露出馬腳,
甚至出現黔驢技窮,在懸崖邊垂直下跌的現象。

一旦年輕人具備了思考能力和勇氣之後,
自然就會將勤奮和毅力用在刀鋒之上,
絕對不會浪費心血和精力,
絕對不會十分耕耘只能夠換來僅僅一分的收穫,
絕對不會讓「勤能補拙」只是做背誦的功夫,
又會知道甚麼時候應該採取行動,不會舉棋不定,
知道甚麼情況下欲速則不達,
懂得判斷甚麼機會是良機,甚麼機會並非良機。

參考:《填鴨五大定律》

將來,就是分析未來趨勢和提供多種應對的方法,
尤其是如何應對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世代,
避免被新時代淘汰出局,避免需要被迫出賣人格,
冒上自尊心受損,甚至精神崩潰之風險。
將來,當然包括教育改革,創造新一代的課程,
包括擁抱「宗教精神」及「科學精神」的生命教育,
用持續、重覆、螺旋式上升的課程  spiral  approach
協助大部份中智及下愚的青少年作出明智的人生抉擇,
避免被變化越來越急速的新時代淘汰出局,
並且讓最優秀的青少年不但站在正確的起跑線上,
不但贏在起跑線,更加贏在終點線。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 AIA 人工智能電腦及機械人時代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ge]
未來十年的青少年將會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
一個由人工智能電腦操控,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當大部份人尚在歧視「追求完美」的時候,
永遠冷靜的人工智能電腦,由於能夠追求完美,
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累積經驗,發展必然一日千里,
越來越具備判斷力和智慧。
筆者相信只有思考能力屬於尖端百分之二十的人,
才可以避免被人工智能電腦淘汰。
而以往經驗越豐富、年資高、人工貴的中層管理人員,
隨時會出現中年失業的危機。

以往「教書工作者」喜歡鼓同學們之間競爭,
學校和學校之間競爭,甚至和全世界的青少年競爭,
但將來這些想法都會變成了小兒科,
因為我們需要和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競爭!
隨之而來的教學問題就是:
青少年的勤奮,應該用在甚麼地方?
人類破釜沉舟的毅力,應該用在甚麼地方?

無論是「教書」還是「教育」,未來的數十年之內,
先進文明的國家必然會被迫走兩條尖端的路線,
而兩條路線都和國家的「軟實力」有關:
1.  在生存和生活方面
我們將會被迫鬥智力、鬥思考、鬥創意,
學生們需要懂得如何快速學習新事務,
learning  how  to  learn  rapidly
甚至需要「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學生們需要學習如何利用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
包括向人工智能電腦老師學習,
並且將精力專注在機器及機械人未能取代的地方,
例如從事更多需要創造力和創意的工作。
安於平庸,沒有能力思考,討厭思考或者懶於思考的人,
只能夠從事最低廉、機械人還未能取代的勞動力工作,
在全球化之中跟所有低價勞動力提供者競爭。
換言之,未來在生存和生活方面的競爭,
是在訓練「偏才」方面的競爭。
2.  在生命方面
由於機器人承擔了誠實可靠的服務性工作,
把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其中優秀者將會被迫追求智慧和道德,排斥虛偽,
並且努力以赴,徹底改變人類的社會制度,
徹底改變人類的意識形態和宗教信念,
讓人類在「宗教精神」之下和平共存。
由於從事領導工作的人,需要通才的訓練﹐
要有能力和偏才中的精英和睦相處,
因為不再是管理一般的人才和庸才。
換言之,未來在人類精神文明方面的競爭,
亦是在訓練少數「通才」方面的競爭。

參考:《創造自己》

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世代,
我們必須回應幾個會令大部份人困擾的問題:
1. 大部份人在甚麼地方可以較之人工智能電腦優秀?
2. 如何找出人類個別和整體的生命意義?
3. 如何可以保障人性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任何自稱為名校的中學,必須考慮自己的定位,
是否只和城市裡的中學競爭,只和全國的中學競爭,
還是放眼世界,和全球的中學競爭!

一眾懸殊現象在全世界變得越來越嚴重,包括:
貧富懸殊,科技懸殊,思考能力懸殊,道德懸殊。
在任何重視人類「身心自由、思考和創意」的社會,
去蕪存菁」、「追求完美」、「回歸心靈」,
及「管理人工智能機械人而不被機械人奴役」,
將會成為教育的四大新目標,
因此「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和「真誠的生命教育」
無可避免地將會成為社會上普遍對教育的要求。
青少年與其坐井觀天,坐失良機,坐以待斃,
成為科技的受害者,不如立即未雨綢繆,準備周全,
主動迎戰!

When  one  door  closes,  another  opens;
but  we  often  look  so  long
and  so  regretfully  upon  the  closed  door
that  we  do  not  see  the  one
which  has  opened  for  us.
( Alexander Graham Bell )

禍福相倚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在全球化之下,人工智能電腦及機械人的技術發展,
已開始逐步取代平庸大眾的角色。
人工智能電腦及機械人將會在未來十至二十年,
取代人類近半的職業,包括接線生、銀行櫃檯職員、
平庸廚師、平庸教師、平庸律師、快餐店員工,
甚至取代至少百分之五十醫療、藥劑、教育方面的人手,
對社會帶來的衝擊,不可謂不鉅!
那麼,擁有土地、能源、食物的人是否可以吃老本,
一代傳一代,只需要懂得如何管理機械人,
自己差不多不需要工作?也不需要聘請很多勞動人手?

重新檢討社會的資源分配、奴隸的定義,
道德上如何處理不求上進或沒有能力上進的勞工,
辯論如何管制機械人、微機械人和無人駕駛飛行器…
在社會控制和戰爭方面的應用,
極權統治者擁有高科技後對人類構成的威脅,
全部都會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
一旦機械人、微機械人和無人駕駛飛行器用作軍事用途,
一旦社交網絡成為「動物農莊Animal  Farm 中的監視工具,
雖然未必會好像核武器那樣能夠在一瞬間毀滅人類,
但若掌握在極權統治者的手上,卻能夠毀滅人類的自由,
訓練出大批新世代的奴才和奴隸!
所以批判思維,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越來越重要。

A  perfection  of  means,  and  confusion  of  aims,
seems  to  be  our  main  problem.
( Albert Einstein )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like  an  axe
in  the  hands  of  a  pathological  criminal.
( Albert Einstein )

將來,當然包括建設一個「批判平台」,凝聚群體智慧
──不是群體意見──來深入解決長久以來許多
孤軍作戰的教育工作者及教書工作者束手無策的問題,
並且利用「批判平台」所創造的真實權威力量,
慢慢做成「群眾效應」及「羊群效應」,
強勢滲入社會的每一個家庭之中,
好讓家庭教育能夠配合學校的教育改革。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