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宿命」就是「命中註定」的意思。
既然有命運的存在,當然就有宿命,
因為命運就是宿命,宿命就是命運,
只不過是多了一個同義詞!
換句話說,
宿命有沒有的問題就是命運是否存在的問題,
有命運自然有宿命。
一方面贊成有命運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反對宿命,
在邏輯上是自打嘴巴,完全說不過去的。
原因當然是不明白「命運」的定義。
不知道「命運」的定義,不懂得甚麼是「命運」的人,
當然也不可能知道甚麼是「宿命」。
研究術數的人,當然贊成宿命,
因為「宿命」和「命運」根本就是同一樣東西,
英文都叫做 destiny。
一般人反對「宿命」的原因是誤會了「宿命」
等於「絕對宿命」determinism / hard determinism。
現代東方命理學者認識的「宿命」,
其實只不過是 soft determinism。
所謂 soft determinism,就是指
Destiny is predictable on a macroscopic level
and yet unpredictable on a microscopic level
because destiny is choice within a boundary,
the constraints of which can be studied
via traditional Chinese Astrology.
( Jason Ling )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
地球上的「宿命」就是所有的「物理定律」,
至於往甚麼地方去旅行,乘搭甚麼交通工具,
和甚麼人交往,穿甚麼衣服,吃甚麼東西,
則是個人的抉擇。
生物的「宿命」當然亦包括所有的「生物定律」,
「宿命」公平的地方就是所有生物都會死亡。
有生必有死!
死亡就是所有有生命的物質不能踰越的「宿命」。
換句話說,死亡就是我們今生的限制,今生的朿縛。
至於個人的「宿命」,
唯一令人不快的地方就是看似甚不公平,
因為每個人的父母質素和家庭環境都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的「遺傳」和「業力」都不相同,
身體的美醜、高矮、強弱、智愚的起步點都不相同。
即使是死亡,亦有人夭折,英年早逝,有人壽終正寢,
有人被殺或者折磨致死,有人在天災或者人禍中死亡,
有人死得辛苦,折騰而死,有人死得舒服,夢中逝世。
簡而言之,短壽並不一定凶,視乎如何死及死前的成就,
而長壽亦不一定吉,視乎如何活及是否身心健康。
用《西遊記》的語言來描繪,
就是我們都是活在如來佛祖的五指山之內,
而我們的抉擇只不過是五指山內的事務。
幸好如來佛祖的五指山雖然看來像是天羅地網,
但卻管不到心靈的事務,管不到修行者的心,
所以要走出如來佛祖的五指山,必須回歸心靈,
學習謙卑,追求真理和智慧。
用《薛西弗斯神話》的語言來描繪,
就是身體雖然被現實所奴役,但心靈和思想是自由的,
所以回歸心靈的人,對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超越的看法,
出現一般人匪夷所思的抉擇,甚至會得到靈界的照顧,
無論身處於何種境況都能夠灑脫自在,瀟洒地走一回。
換言之,遭遇同一命運的人,心境可以有天壤之別!
佛教說人生是苦,只有智者才懂得苦中作樂,
所以我們若不努力思考人生哲學的課題,
就會被環境和命運完全操縱,失去了苦中作樂的自由。
有人先天傷殘,有人後天傷殘,
有人是天閹,有人卻自願選擇做太監。
前者是「宿命」,後者卻是後天的抉擇!
命運和時空,置身的時代,社會環境,家庭環境,
人際關係環境 [長輩、朋友],
前生的業力,前生帶來的智慧和習氣,
今生的性格,今生個人對人際關係環境的抉擇,
皆有密不可分、互相影響的關係。
Daniel Dennett
Free Wil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KLAbWFCh1E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命運的「操作性定義」:
「凡是可以預測到的,就是屬於命運的範疇,
凡是不可以預測到的,就是屬於業力和個人自由選擇的範疇。」
「宿命」其實就是「命運」,
但由於有所謂「絕對宿命」,
所以我們需要替「宿命」和「命運」建立一個範疇,
說明甚麼是「宿命」和「命運」管轄的地區,
甚麼是屬於意志和自由管轄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