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既擁抱孤獨,但又害怕寂寞。
在《月下獨酌》這首詩中,這種矛盾表露無遺: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月下獨酌》(李白)
然而孤獨和寂寞會否是同義詞呢?
如果二者並非同義詞的話,影響可大可小,
所以智者必須分辨兩個詞彙的異同,
處理其中的矛盾,進行鍥而不捨的思考:
孤獨,是一種選擇,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
例如某些宗教方面短暫的「退隱/避靜」retreat,
或者「警醒/等候/守夜」vigil,甚至閉關修行;
孤獨,其實是回歸心靈,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創造自己,
孤獨,其實是與前生的智慧接軌,嘗試與自然之道契合,
和達到「寧靜致遠」這個境界的必要條件!
這裡說的孤獨,英語是 solitude,不是 loneliness。
兩個字的分別,筆者用的是美國詩人 May Sarton 的詮釋:
Loneliness (寂寞) is the poverty of self;
solitude (孤獨) is the richness of self.
May Sarton Quotes
Our language has wisely sensed the two sides
of being alone. It has created the word
loneliness to express the pain of being alone.
And it has created the word solitude
to express the glory of being alone.
( Paul Tillich )
寂寞之中蘊藏著無聊,空虛,失落,甚至苦悶;
寂寞,有一點身不由己,失去自控的疏離感覺。
寂寞,表面上似乎是喜歡有人陪伴,喜歡朋友,喜歡熱鬧,
事實上寂寞只是一種感受,是一種輕微的恐懼感。
部份人是由於以往擁有權力,習慣了被人前呼後擁,
一旦環境改變就會有失落的感覺。
另一部份人則是由於欠缺目標和理想,
心靈沒有寄託,沒有方向,有如無舵之舟,
於是一靜下來的時候就要面對自己的心靈,
但又不知如何面對。
除此之外,虛榮心重的人也怕寂寞,
所以他們不能有一刻不炫耀自己,
不能一刻沒有觀眾,不能一刻沒有掌聲。
Stay with me; I want to be alone.
( Joey Adams )
Loneliness comes from low level of wisdom,
poor education, and emotional insecurity.
Those who are always chasing after wisdom
will sit in the stillness of their solitude
and listened to the wisdom of their souls.
In the quiet of their solitude, they feel their
connection with the beauty of the universe.
( Jason Ling )
也許可以簡單地這樣說:
寂寞是一種低功能兼被動的恐懼症;
孤獨是一種高功能兼主動的自閉症。
孤獨,是覺醒之後回歸心靈的第一步。
孤獨,就是人人都需要的寧靜「心靈空間」!
孤獨,是對塵世的暫時抽離,是寂靜中的思索,
是藉著書本和古今中外、古往今來沉默的智者連繫,
在內心和他們進行交流、對話和辯論,
是「內省」introspection,是誠實地面對自己,
是對自己及其他人的人生的反思,
是進行「自我批判,瞭解自己」的過程之中,
所必需經歷的一種心靈狀況。
孤獨,是心靈的淨化,是向上提升的修行過程,
人必須在孤獨之中才可以和真正的自己面對面,
和心靈對話,並且聆聽心靈的呼喚。
在孤獨之中,強健的心靈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
清楚自己要學習的東西,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價,
清楚自己的抉擇,清楚自己以往的得著──
對於理所當然的得著,欣慰自己曾經付出的努力有所收穫,
但亦明白收穫不一定是理所當然的;
至於那些機緣巧合,並非理所當然的得著,
則領悟命運對自己的恩寵和上天對自己的眷顧,
學懂了對人、事、物的珍惜和感恩。
當孤獨,內省,反思,不斷反思,增添了智慧之後,
1. 就能夠判斷甚麼是需要的,甚麼是不需要的,
才會懂得知足、感恩和珍惜!
2. 就會明白追求智慧必須貪婪,而物質生活則以簡樸為上,
3. 就會擁抱孤獨,並且善用孤獨的時間。
孤獨,心靈才能夠寧靜,提起勇氣,將愛和智慧合而為一;
寧靜,思考才能夠專注,才能夠深遠,靈感和創造力才會湧現;
孤獨,才能夠與先賢、先哲及天地精神相往來!
由於孤獨之中蘊藏著寧靜、平安、自由、喜悅、希望,
所以孤獨之中,沒有恐懼!
有些西方人會形容「享受孤獨」為
finding comfort in the sweet territory of solitude,
of disconnecting from the humdrum, foolish,
lazy and naive people, of developing wisdom,
of being alone and facing your own soul.
In the silence you hear the truth from the soul,
you have communion with the cosmos,
and you will make the right choices in life.
人世間至少有五種屬於孤獨的現象:
出生,思考,痛苦,修行,死亡。
這五種孤獨的現象一定要個人親身經歷,
別人沒法代勞,只能夠由專家從旁協助。
人不應害怕孤獨,因為孤獨至少有三大好處:
1. 孤獨給予我們淨化心靈的機會,
帶領我們回歸靈魂的深處,
和它面對面談話,知道自己是否對它有所虧欠。
孤獨,才能夠聆聽內心的呼喚!《心靈》(二)
2. 擁抱孤獨,才有能力學習高層次的思考,
況且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人必須通過孤獨的思索,才可以有頓悟的機會!
3. 擁抱孤獨,才懂得活在當下,
感受完全不用思考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 柳宗元 )
It’s beautiful to be alone.
To be alone does not mean to be lonely.
It means the mind is not influenced and
contaminated by society.
( Jiddu Krishnamurti )
很多輕率的教育工作者都不會深入思考:
「群育」應該是甚麼?「群育」是否有適用的範疇?
所以當他們鼓吹訓練「獨立思考」能力時,
就會自打嘴巴,因為他們完全不明白所謂「獨立思考」,
就是拒絕讓人數決定真理,在思考上避免受群眾的影響,
一切從根源開始去重新思考。
鼓勵「擁抱孤獨」是訓練「獨立思考」必要條件之一,
但必然會和未經深思熟慮的「群育」有所衝突。
借用黃霑先生填詞的電視劇《楚留香》的主題曲
其中一句「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來說明,
因為它清楚地闡釋了「獨立思考」的概念。
The one who follows the crowd will usually
go no further than the crowd. The one
who walks alone is likely to find himself
in places no one has ever been before.
( Albert Einstein )
Be a loner. That gives you time to wonder,
to search for the truth. Have holy curiosity.
Make your life worth living.
( Albert Einstein, Einstein and the Poet, 1983 )
Be alone, that is the secret of invention;
be alone, that is when ideas are born.
( Nikola Tesla )
Ana Vidovic 《Cavatina》
亦由於一般平庸者對「群育」欠缺深入思考,
所以就會出現「忠心是美德」,「勇氣是美德」,
「合作無間的團隊精神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價值觀,
完全忘記了二戰中希特勒及納粹黨帶給我們的教訓。
忠心、勇氣和團隊精神當然都有先決條件!
Those who believe that loyalty, courage and
cooperation are all virtues without any
prerequisites should remind themselves of
the Nazis.
( Jason Ling )
The School of Life
Why We’re Fated to be Lonely
筆者按:
這個部落格及筆者的筆名,和「孤獨、寂寞」有關。
筆名來自蘇東坡的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歎。
《永遇樂》(蘇軾) (1078宋神宗元豐元年)
筆者的「佳人」,是指「道、真理、智慧和勇氣」,
和蘇東坡的燕子樓典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