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教儀式》

《哲教儀式》

哲學家一向重視神聖的宗教精神多於屬世的宗教,
哲學家追求的是太初的「道/真理/智慧」,
哲學家亦相信有抽象和善良的「靈界/意識」存在,
哲學家接受「如是觀」,接受「禍福相倚伏」,
明白同樣會有抽象和邪惡的「靈界/意識」存在,
而善惡往往都是個人內心的抉擇,

所以哲學家亦可以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

I  looked  in  temples,  churches,  and  mosques.
But  I  found  the  Divine  within  my  heart.
( Rumi )

I  believe  that  it  is  better
to  tell  the  truth  than  a  lie.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be  free  than  to  be  a  slave.
And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know  than  to  be  ignorant.
( H. L. Mencken )

一個有天賦的人習武,可以登峰造極,
在當代中打遍天下無敵手,從而感到無敵的寂寞和空虛,
但科學家、哲學家和修行者絕對沒有這種感受,
因為「道/真理/智慧」只能夠慢慢地迫近,
從來都沒有人能夠一步登天。

除此之外,一般走在愛智路途上的哲學家和修行者,
都不容易找到同道中人,因為社會上這些人都很罕有,
所以一旦有機會遇上同道中人,
就會非正常重視和珍惜彼此之間的友誼,不會輕易放手。
修行圓滿者更加會設法團結所有同心同德者,
因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可以造福社會,
團結就有可能進行「制度布施」,不僅僅是「智慧布施」。

If  you’re  lucky  enough  to  be  in  a  place
where  you’re  surrounded  by  people
with  similar  levels  of  intelligence,
you  should  consider  yourself  to  be
extremely 
fortunate.
( Satyanarayana Shanmugam )

哲學,是一種依靠自力的宗教;
愛智,是心靈上「毅行者」的宗教信仰;
愛智的人,對真理有熱愛,知道自己的無知,
明白個人的有限,明白智者共同努力的貢獻,
所以終生不會自滿,努力勇猛精進,並且分享智慧。
如果愛智的人能夠定期聚會,
一起建立「哲教儀式
  ritual  in  philosophy
就可以加強及鼓勵有同樣信仰的人。

And  don’t  ever  be  afraid  of  high  expectations.
A  great  heritage  is  like something
we  can’t  escape,  even  if  we  want  to.
It’s  like  a  foundation  under  our  feet,
we  didn’t  put  it  there,
but  we’re  standing  on  it  anyway.
And  either  we  build  on  the  foundation,
or 
it  will  crumble  away  underneath  us.
( Hank Aaron, 1995 )

山令人覺得渺小!
令人明白為何愛智的人不需要對所有人都謙虛,
但必須對「道/真理/智慧」謙卑。
愛智的人,從向山舉目的那天開始,就明白這個真理!
所以愛智的人對「道/真理/智慧」謙卑是十分自然的事,
但對不愛智或者扮愛智的人,不一定要謙虛。

One’s  destination  is  never  a  place,
but  a  new  way  of  seeing  things.
( Henry Miller / Marcel Proust )

「登高山復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
    任龍騰虎躍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幾許?」
《志未酬》(梁啟超)

心靈上的攀山,不同身體力行的攀山,
所以不可能有攀登至頂峰的感受: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杜甫)

Neil  Degrasse  Tyson
on  Intelligent  Alie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kjljlbTQw

Richard  Dawkins
Why  Aren’t  Chimps  Still  Evolving  Into  Huma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ELEUT8Domg

也許我們已經開始有一個強烈的感覺,
就是愛智的人所追求的,不是快樂happiness
而是超越transcendence
活在當下、感恩、幸福和喜悅,則是「超越」的副產品。
當人吃人、人害人的制度依然在地球上存在的時候,
「快樂」需要視若無睹的修為,很多哲者都辦不到!

回歸心靈的人往往都會有神聖的體驗,
因此會相信有善良「靈界」或者「意識」的存在。
祈禱,就是和大自然的「靈界/意識」接觸,
所以愛智的人祈禱,只會向善良「靈界」祈求增添智慧,
足以承擔命運和業力所給予的測驗,
足以承擔今生需要學習的課程和責任,
足以將人生路途上的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不會祈求任何具體的事物、方法和結果,
因為愛智的人明白:
1.  以自己目前的智慧,除了祈求增添智慧之外,
不可能知道甚麼對自己是最好。
2.  善良的「靈界」似乎不願意幫助懶惰的人。
3.  善良的「靈界」似乎不願意幫助虛偽的人。
4.  善良的「靈界」似乎不願意幫助心靈不純淨的人。
5.  善良的「靈界」似乎不願意幫助拒絕承擔責任的人

當天災、人禍或者天災兼人禍發生了之後,
我們祈禱應該祈求甚麼,會有效嗎?
有效時是甚麼原因,無效時又是甚麼原因?
善良的靈界和邪惡的靈界是否在博奕,有誰知道?
靈界和業力的數學如何計算,又有誰知道?
如果沒有人知道真相,宗教騙子是否又有可乘之機?

「宗教精神」來自「信仰」,屬於抽象和神聖的概念,
重視思考,重視積極的修行,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所以一定拒絕虛偽和詭詐,與此二者割蓆,劃清界線,

而「宗教」則是人類自己的創造,往往蘊藏著虛偽和詭詐。

人類社會中「無國界」的東西大致上有八種:
包括 1.哲學,2.音樂,3.藝術,4.優良的制度,5.科學,
6.宗教精神,7.優秀的文化,8.內省和批判的精神。
它們不但沒有國界之分,而且只有好壞和優劣之分!

「宗教精神」可以視為一種無國界的 Universal Region
「宗教精神」和「宗教」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而且都是源遠流長,和人類的文明一起誕生,

但宗教的體驗,往往源於「信念」及「迷信」,
不一定和神聖有關,況且宗教由於是人類自己所創造,
所以往往蘊藏著虛偽和詭詐,
歷史上假宗教之名而犯下的錯誤和嚴重罪行,屢見不鮮,
至於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的教徒,亦不罕見。

至於「神聖的體驗」,對「宗教精神」的體驗,

並非自稱有宗教信仰的人的專利
而且這些自稱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只是有「信念」,
那些自稱有宗教信仰,但思考力不足,討厭批判的人,
他們的「信念」甚至可能只是不自覺的「迷信」。
很多哲學家和修行者在禪修之中,

在旅遊時到訪天主教的中古教堂之內,
在寧靜的時間聆聽宗教心靈音樂的時候,
或者在山明水秀的地方俯瞰大地,都會有「神聖的體驗」。

參考:《信仰》

不論我們視哲學為一種信仰faith
還是一種終身事業vocation
如果我們能夠在每次身體力行地登山的時候,
都重溫一次這樣的哲學思維,甚至在山上祈禱,
對自己增添了的智慧感恩gratitude
對自己的幸運「感恩」,對靈界的照顧「感恩」,
我們就是在進行一項宗教活動,
在這段 Emile Durkheim 所說的神聖時間sacred time 裡,
將哲學思維和儀式結合起來。

《Amazing Grace》(Ayako Ishikawa 石川綾子)

《Ave Maria》(Michael Lucarelli)

《Largo from Xerxes》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Michael Marc)

《You Raise Me Up》(Shizuka Arakawa 荒川靜香)

Philosophers  are  addicts  of  wisdom.
They  go  where  faith  is  celebrated,  and

stay  with  those  who  have  genuine  beliefs
──beliefs  that  do  not  reject  critiques.
( Jason Ling )

除了登山之外,
每當我們有新的體驗,新的領悟的時候,
我們亦可以進行一次浸浴,
慶祝自己的進步,更新了昨日的我。
除了那些從事哲學思考,習慣了晝夜思想的人,
有不少愚昧的人會重視形式和儀式多於重視心靈,
多於重視抽象及神聖的概念,
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用實際的宗教儀式 rituals 來支持及鼓勵哲學思維,
  Socrates    philosophy  as  critical  ethos 發揚光大。
正如 Alain de Botton 所指出:
combining  philosophical  ideas  with  a  physical  action.

On the Desire to Change the World 1
http://www.thebookoflife.org/advice-for-those-who-want-to-change-the-world/

On the Desire to Change the World 2
http://www.thebookoflife.org/more-advice-for-those-who-want-to-change-the-worl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