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年齡》

Life  is  too  short  for  foolishness,  quarrels,
bitterness,  pettiness,  hatred  and  malice.

意圖「終身學習」的人,如果所學習的對象是科學或哲學,
最好能夠在二十五歲之前作出決定,
因為除了天賦才華和興趣之外,這些學問需要嚴格的鍛鍊,
所以年齡絕對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
人生的第一個廿五年,如果還未能掌握嚴謹的思考能力,
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夠追上。

中國人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但一般都沒有指出「應該努力的地方」是甚麼?
所以引用這句說話的人可以代入任何自己的意願,
指出他認為年青人應該努力的地方是甚麼。
年青人既可以努力讀書,可以努力學習一門技術,
可以努力學習一門手藝,可以努力追求名、利、權,
可以努力學習如何做成功的奴才,為虎作倀,
可以努力不懈地修行,也可以努力追求智慧。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句古人的哲語應用在科學知識或哲學思維之上,
尤其準確,因為一旦年齡大了,

再訓開始練科學知識或哲學思維,就相當辛苦,
所以古希臘人認為哲學思維應該趁年青時鍛鍊:

For  the  mind  is  all  the  easier
to  teach  before  it  is  set.
( Quintilian )

There  is  an  intelligence  of  the  young,
and  an  unintelligence  of  the  aged.
It  is  not  time  that  teaches  wisdom,
but  early  training  and  natural  endowment.
( Democritus )

When  you  want  to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you  begin  by  treating  them  seriously
when  they  are  little,
giving  them  responsibilities,
talking  to  them  candidly,
providing  privacy  and  solitude  for  them,
and  making  them  readers  and  thinkers
of  significant  thoughts  from  the  beginning.
That’s  if  you  want  to  teach  them  to  think.
( Bertrand Russell )

心理學上有證據顯示,不少關乎生命哲學的思維,
在中學階段已經開始定型,直到交上一班新朋友,
或者生命遇上了大衝擊才有可能再作轉變。
近代腦神經科學亦發現二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
是人腦最豐沛的時期,如果沒有新的刺激,
沒有努力地繼續去學習和思考,
而以往又欠缺了懷疑和批判精神的訓練,

思考能力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開始走下坡。

The  path  of  sound  credence  is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of  skepticism.
( George Jean Nathan )

即使「終身學習」的對象不是科學或者哲學,
但批判思維是差不多所有學問的必須工具,
亦是「自我學習」的必須工具,
所以趁年輕的時候,我們一定需要學懂如何思考,
一方面擁有了「終身學習」的工具,
走上了一條人到中年時感到值得安慰的脫蠢之路,
另一方面亦足以應付日新月異的社會。
畢竟世間上可以有取名為 Clement Dun Chun 的人,
中文名可能是陳頓或者陳敦,
但世界上根本沒有「奇門遁蠢」之術或者可以吞下的藥物!

批判思維利於年青時訓練,
因為年齡大了,不少人都好食懶思,
容許自己的腦袋跌進  Comfort  Zone  之內。
古人說:「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禮記。學記》
因為人到中年,思想就容易開始僵化。

The  older  I  grow  the  more  I  distrust
the  familiar  doctrine  that  age  brings  wisdom.
( H. L. Mencken )

After  a  certain  age
most  people  are  uncomfortable  with  new  ideas.
( Scott Adams )

It  is  easier  to  build  strong  children
than  to  repair  broken  men.
( Frederick Douglass )

This  is  the  period  of  life  when,  allegedly,
your  broad  mind  and  narrow  waist  change  places.
( A. C. Grayling )

如果一個人變老,有兩個可能性,一快一慢:
快者從人生中一個大的打擊開始,
一夜之間就可以出現白髮,朝如清絲暮成雪;
慢者從放棄自己或者從懶於思考那一刻開始。
思考方面不求上進,往往是因為怕辛苦,

所以青少年時可以非常優秀,充滿童真的熱誠,
成為專業人才,但中年之後卻淪為平庸。
專業化的確是一個問題,
因為它會把一個人的注意力和學習,
限制在和自己專業有關的這個點上,
於是專業人才所知的和他想探知的東西,
都限界於他的專業範疇之內,
結果他知道的一切就只是他的專業!
由於人生不止是專業,但思考人生卻是必須的學問,
所以專業人才上了年紀之後容易變成停滯、頑固的老人,

兼且往往患上鮮為人知的否認愚蠢綜合症」,
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愚樂圈fool’s  paradise
住住進了  Susan Sontag  所說的  Mental  Slum
童年時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勇氣,已經消耗殆盡。
一個人一旦成為愚蠢人中的一份子,
即使服食「愚人生金牌白鳳丸」也無濟於事。

The  tragedy  of  life  is
what  dies  inside  a  man  while  he  lives.
( Albert Schweitzer )

Death  is  not  the  greatest  loss  in  life.
The  greatest  loss  is  what  dies  inside  us
while  we  live.
( Norman Cousins )

如果一名年輕人從大學開始就鍛煉思考,避免思考僵化,
依然保持充滿童真的熱誠,依然終身學習,活老學到老,
並且注意飲食,終身運動,照顧身體這個人腦和心靈的載體,

那麼到了五十歲,累積了人生經驗之後,就開始有豐盛的收穫。

What  a  man  knows  at  fifty  that  he  did  not  know
at  twenty  is,  for  the  most  part,  incommunicable.
The  laws,  the  aphorisms,  the  generalizations,  the
universal  truths,  the  parables  and  the  old  saws
──all  of  the  observations  about  life  which  can  be
communicated  handily  in  ready,  verbal  packages
──are  as  well  known  to  a  man  at  twenty  who  has
been  attentive  as  to  a  man  at  fifty.  He  has  been
told  them  all,  he  has  read  them  all,  and  he  has
probably  repeated  them  all  before  he  graduates
from  college;  but  he  has  not  lived  them  all.
What  he  knows  at  fifty  that  he  did  not  know  at
twenty  boils  down to  something  like  this:
The  knowledge  he  has  acquired  with  age  is  not
the  knowledge  of  formulas,  or  forms  of  words,
but  of  people,  places,  actions──a  knowledge  not
gained  by  words  but  by  touch,  sight,  sound,
victories,  failures,  sleeplessness,  devotion,  love──
the  human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of  this  earth
and  of  oneself  and  other  men;  and  perhaps,  too,
little  faith,  and  a  little  reverence  for  things
you  cannot  see.
( Adlai E. Stevenson, Addres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The Educated Citizen” 22 March 1954 )

如果少壯不努力鍛煉思考能力,不懂得在思考上去蕪存菁,
反而甘於平庸,接受「半桶手的思考」,人到中年之後,

就會和自己同樣平庸的人來往,無聲無色地加入了愚樂圈。
人到中年之後才發現自己愚昧,那麼就的確是萬事哀,
因為即使已經擁有萬金,亦難擺脫中年的愚蠢,
一旦老大時才懂得後悔就太遲了

老子教導我們「禍福相倚伏」,
年輕既佔了年齡方面的便宜,但同樣有可能會吃年輕的虧,
因為年輕時經歷少,經驗嫩,即使接受過優良的教育,
具備年輕時足夠的思考能力,但如果沒有趁年輕時追隨明師,
往往會自恃擁有理性,自以為有足夠的思考能力,
不會相信人世間會有業力,會有輪迴,會有緣份,會有命運!
如果欠缺了明師的指導,培養出開放的心胸,
培養出鍥而不捨地追求智慧的勇氣和毅力,
那麼年輕時看來足夠、綽綽有餘的思考能力,
一到年老時就不敷應用,捉襟見肘,左支右絀,醜態畢露。

I  think  there’s  a  path  cut  for  us,
a  destination  mapped  out.
Everyone  ends  up  where  they’re  meant  to  be,
and  how  they  got  there  doesn’t  really  matter.
( Pattie Boyd )

如果我們認為回歸心靈的人有天命的話,
那麼回歸心靈的人年青時的天命應該就是
「努力從個人一手和別人二手的經歷中汲取經驗」,
培養出獨立聆聽能力和思考能力,努力追求智慧,
而中年時的天命就是看破生老病死,盡力幫助他人,
至於晚年時的天命,就是分享智慧,做一盞明燈,
做一塊後來者的踏腳石,照亮別人的生命。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