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境界》(上)

修行和生活密不可分,
修行者必須將修行融入生活,將生活融入修行,
因為人生的一切修行都是從個人的工作崗位開始。

修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增添智慧,
而增添智慧的過程中就會發現需要改變自己!

要改變自己,先要認識自己,
然後嘗試改變自己今生的性格和習慣,

再試圖慢慢改變自己前生帶來的習氣。
所以修行一定是從修心開始,
因為心不改變,性格和習慣就不會改變。

修心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檢查自己心念和動機,
隨時隨刻都保持覺知,做好管理自己的功夫,
不斷地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仍保持純正,
心正就會寬,心寬就能放下,放下才能活在當下。

修心已經不容易,
修心之後保守自己的心,以免前功盡廢,同樣不容易。

「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 4:23》

保守你的心

One  ought  to  hold  on  to  one’s  heart;
for  if  one  lets  it  go,
one  soon  loses  control  of  the  head  too.
( Friedrich Nietzsche )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a  condition
of  the  heart──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upon  the  earth’  or  ‘after  death.’
( Friedrich Nietzsche )

淨土源於淨心!淨心才能靜心!
淨心源於追根究柢,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必然會被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士痛恨,
認為不合時宜,因為他們的面子沒有地方去放。
只有宗教信念,沒有宗教信仰的人,
尤其討厭對信念的懷疑和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因為說理讓一向受人尊敬的他在眾人面前醜態百出,
破壞了他們道貌岸然的形象。

Always  go  too  far,  because  that’s
where  you’ll  find  the  truth.
( Albert Camus )

相信輪迴的人明白每一生人增添了的智慧是會累積的,
所以修行的捷徑就是先「回歸心靈」,接通前生。
修行者一旦回歸心靈,然後繼續修行,
假以時日,好處和收穫多不勝數,例如:
  重視真理多於重視面子和輩份。
☆  每接觸到一個新的概念都會經過批判。
☆  不容易被社會有問題的思想潛移默化。
☆  懂得站在古今中外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常常「內省」和「自我批判」。
☆  不重視平庸者的評價,只重視智者的的評價。
  放下「名、利、權」,過簡樸的生活。
☆  一定努力去蕪存菁,和虛偽這個頂尖的蕪割蓆。
  重視選擇人際環境,包括擇師和擇友。
☆  勇於承擔責任。
  將意志、熱誠和毅力用在刀鋒上。
☆  重視「智慧布施」,有權力時進行「制度布施」

對人謙虛但對真理毫不謙卑的人,你見過嗎?
我見過,我真係見過,而且見過好多!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四十一章》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論語。陽貨》

Aren’t  you  ashamed  to  be  concerned  so
much  about  making  all  the  money  you  can
and  advancing  your  reputation  and  prestige,
while  for  truth  and  wisdo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your  souls
you  have  no  thought  or  care?
( Socrates )

意圖修行的人很多、矢志修行的人很少。
首先,矢志修行的人一定是勇猛精進,自強不息的人,
所以可以懶於隨波逐流,但絕對不能夠「懶於思考」: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進學解》(韓愈)

其次,矢志修行就是追求儒家的「三達德」[智、仁、勇]。
用修行的語言來說,
1.「智」是指智慧,不是指智力。
2.「仁」是指和智慧手牽手共同進退的愛。
3.「勇」是指心靈的勇,由「信仰」而產生的勇,
   所以即使恐懼,依然勇往直前。
修行,當然是指 [智、仁、勇] 三者同修,
難度當然非常之高,
但想將三位一體的 [智、仁、勇] 分開來修,更加困難!
修行是甚麼?
不妨接受保守一點的定義:「修行就是追求智慧」。

而所有追求智慧的人絕對不會違反道和真理!

所以修行有階段,有層次,有境界。
孔子提供了「接近三達德」的方法,
幫助修行的後來者「贏在起跑線上」: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參考:《存在》(九) [勇]

無論是基督教、佛教還是儒家思想,
修行者  spiritual  seekers  來說,

修行的重點就是「修心」。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荀子。勸學》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
《管子。心術上》

註:管子的神,是指精神,是指氣之精致者。
神氣精誠者為聖哲,神氣雜濁者為平凡庸俗之人。

管子其後又說「虛無形謂之道」,
換言之「精、氣、神」就是「道」,
和自然界,身體,ego,心靈四者有關的「道」。

這一點和聖經《約翰福音 1:1》所說的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不謀而合。

修心的基礎就是要「認識自己」,
知道自己是否有心靈,因為心靈屬於四維空間,
包括來自累世修行所建設的「信仰faith
包括累世經驗所帶來的「直覺instinct
包括今生繼續和天和道的溝通,
其中蘊藏著所有和「神聖holiness 有關的抽象意念。

人一旦有緣發現自己有心靈,
就要懂得質問自己是否願意回歸心靈中的「真和誠」。
所以凡是對「認識自己」有恐懼的人,
修行就只能夠到某一階段就行人止步。
佛教給這種現象一個稱呼,叫做「耕田不下種」!
因為下種就是發願、發心,這是需要勇氣。
由於一般人勇氣不足,太多計較,太多衡量得失,
所以喜歡「耕田不下種」的修行者,大有人在。

參考:《認識自己》 《自我批判、內省》(一)

佛教認為由於眾生根器的不同,
所用的「方便之門」[修行方式] 也因而有所不同。
所以無論是大乘、小乘佛教,
修行有漸修、頓悟之分。
在判斷根器和修行方式這一點之上,
紫微斗數就顯現出它的重大價值,
所以初入門的修行者不需要懂得紫微斗數,
但導師就不能夠不懂紫微斗數,
四大宮垣 [命宮、身宮、福德宮、田宅宮],
及四大宮垣的星曜組合固然要仔細研究,
但絕對不能夠忽略父母親的「斗數出生年次」,
不能夠忽略命宮的「宮氣」。
可惜由於高僧們已經證道,不屑學習紫微斗數,
所以不少佛教徒都輕視了紫微斗數的應用。

[第一種境界:人以類聚]

一言以蔽之,其實人生就是修行!
修行的人當然要和修行的人埋堆,這是千古不易之理。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poem
Must  go  to  the  land  of  poetry;
Who  wishes  to  understand  the  poet
Must  go  to  the  poet’s  land.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est-ostlicher Diwan, motto, 1819 )

物以類聚,人亦以類聚!
中國人一向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蠢者愚、近庸者俗、近聰者明、近慧者智」,
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力量,在日積月累之下積重難返,
絕對不能夠忽視!
防微杜漸,君子之道也!
欠缺勇氣從新開始擇師擇友的人,
四五十歲之後就難以修行,沒有回頭路可走。
凡是不懂得「禍福相倚伏」的道理的人,
就不會懂得「成功」往往是一個令人驕傲的陷阱,
會敗壞我們的性格,甚至人格,和修行的分歧越來越大。
選擇導師一向是矢志修行的人的重大抉擇,
得到明師,就可以盡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You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inspire  you,
people  that  challenge  you  to  rise  higher,
people  that  make  you  better.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that  are  not  adding  to  your  growth.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 Joel Esteen )

To  assist  spiritual  progress,  choose
verifiable  teachers  and  teachings  and
avoid  those  that  have  something  to  gain  by
one’s  adherence  to  or  alignment  with  them.
 Avoid  groups  or  teachers  that  are  needy,
 acquisitive,  or  controlling.  The  Self  is
completely  fulfilling  and   has  no  needs
and  nothing  to  gain.  The  Teacher  is  a
Servant  of  Truth  and  not  its  originator.
( David R. Hawkins )

問題是修行者在不同的階段會需要不同的導師,
就好像我們讀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樣。
尋訪明師不能夠僅憑道聽途說,還需要具備判斷力。
但判斷力從何而來?
判斷力的訓練,只能靠「緣份/運氣」,
看自己是否有機會接觸到高層次的思考方法。
一旦發現了明師,如果他拒絕接收新弟子,
也許就需要程門立雪的毅力。

得遇明師之後,還需要慎選修行的同志。
如果沒有知己的話,不妨和偉大的歷史哲人神交。

It  is  easy  to  get  along  with  most  people,
but  one  must  be  careful  in  selecting  friends.
Time  is  precious!  Life  is  precious!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So,  evaluate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then  promote,  slowly  demote,  or  even
immediately  terminate  the  connection.
Only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can  raise
your  vibrations  and  aspirations,
who  are  going  to  lift  your  soul  higher.
Never  apologize  for  having  high  standards.
People  with  the  same  evolutionary  and 
spiritual  frequency  as  yours  will  click
and  come  closer  to  you,  people  who  are
attracted  to 
the  high  standards
will  rise  up  to  meet  those  standards,
and 
people  much  below  those  standards
will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you  and
thereby  save  you  a  lot  of  precious  time.
It  is  amazing  that  everyone  who  needs
to  be  in  your  life  will  ultimately  appear
in  the  most  spontaneous  and  divine  manner.
( Jason Ling )

所以孔子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所謂「無友不如己者」,當然必需知己知彼,
對自己和別人的缺點有敏銳的感覺,
並且選擇「歧視各方面都比不上自己的人」,
至少亦是「歧視忠信程度都比不上自己的人」!
拒絕和「不重視真誠忠信的人」來往。

所以荀子說: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勸學》
聖經說: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
    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箴言 13:20》
猶太人傳統的智慧指出:
「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變污濁,
    一杯污水卻不會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變清澈。」

我們知道:
我們選擇和怎麼樣的人在交往, 就會有怎麼樣的人生。
換言之,
我們是誰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和誰在一起。
一個人有多優秀,能夠達到怎樣的成就,
就看他追隨怎樣的老師,和怎樣的朋友同行切磋。

All  of  the  people  in  my  life  whom  I  consider  to
be  close  friends  or  colleagues  are  good  thinkers.
( John C. Maxwell )

Every  man  becomes,  to  a  certain  degree,
what  the  people  he  generally  converses  with  are.
( 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1750 )

A  man  is  judged  by  the  company  he  keeps
as  well  as  by  the  company  he  avoids.
( Jason Ling )

Bad  company  corrupts  good  character.
( Menander )

在這個境界之中,導師會告訴我們:
從每一個我們遇見的人身上,
都有長處可以提供給我們參考或者學習

任何人第一次接觸到這句金句,都會覺得言之有物,
可惜這句金句擲地雖然有聲,但聲音毫不清脆,
因為當我們再深入地去想一想,就
會發現問題的所在:
如果我們遇見的人都是平庸的人,
或者我們本身就喜歡和平庸者來往,
那麼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一些甚麼東西?
吃喝玩樂、烹飪、插花及手工藝的技巧?

但導師沒有錯,
因為在這個境界之中的修行者都是平庸的人,
而且這個方法除了可以教初入門的修行者謙虛之外,
還可以鼓勵初入門的修行者互相欣賞、互相學習。
其中蘊涵著照顧和管理平庸者的智慧!
況且,除了因為照顧平庸者是一種愛之外,
以此謀生的導師,需要照顧市場中人數眾多的人!

所以我們見到平庸的人完全接受這個境界的潛移默化,
他們相信「人活著不是單靠神的話語,乃是靠虛偽,
因為只有虛偽這個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才能夠讓平庸的人生活得更好、更快樂!」

Comments are closed.